此外,凱旋之將不可頻繁出擊,而應間隔一定的時間,少則2~3日,多則5~6天再鬥,切不可因其一二口取勝而連續出場。養蟲者必須懂得,雖一二口取勝,其實下力勝過十口、八口。所以同樣應予療養,才不至有失。
5.病療。蟋蟀與其他動物一樣,也會患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其中有些為生理疾病,應及時加以治療。否則,病情日趨嚴重,可能發展成不治之症,永遠失去戰鬥力。
受熱。受熱表現為急行逃竄,縱跳無定,麵敵乏性。可以綠豆泡水或用蛆衣泡水飲之,便可解熱。另一配方為:用青草搗汁和砂糖溶水沐浴,再以河水過淨,熱則可解。
失乳。失乳表現為步穩而不跳,行動呆滯,簧草無情。這是剛蛻變出土即被人所獲,未得先天之氣的結果,.即所謂先天不足。可以乳浸茯苓飲服,培補元氣,並飼以前述秘方藥水,方可治愈。
長鳴。長鳴表現為夜間鳴聲不絕,放雌後繼續長鳴,仍不合對。!傳說因誤食遺子而引起腹內生蟲。日久易變成鐵線蟲而致促其死命。可用甘草水沐浴並飲服甘草水,腹蟲即化。
泄蛉。泄蛉表現為與三尾共盆,不貼麵“蛉”自落,主要是因呼雌不至,三尾置若枉聞,火結所致。可以搗爛水楊柳根泡水沐浴,再用綠豆芽擠汁飲之即愈。
積食。積食表現為不吃食,食積腹中不化。可以水邊青跳蝦蟲去頭尾喂之,或以熟菜附研末拌飯飼之即愈,熟菜附拌水蟲也可治愈。
積糞。積糞表現為蟲糞停滯肛門不落。大都因捕獲前在野外受暑熱所致。可以綠豆芽搗汁飲之,糞自落。
定足。定足表現為六足.不動,立而不走。此因誤飲油水、鹽水所致。可以中藥川芎、木通、甘草少量沐浴即愈。
頭昏。頭昏表現為蟲頭低垂,色暗。此為煩躁爬人盆,久不沐浴所致。可以采用治療定足的方法治療頭昏。
絕交。絕交表現對三尾無情,不呼雌,此因頻頻呼雌不至,煩躁生火內結。可以毛草根帶葉食糖溶於水,浴後以河水過清,提出三尾單養,候其起翅,呼雌緊迫時放人三尾,即可呼貼落蛉。若再不起翅,宜用柳根須泡水洗浴,即起翅呼雌。
受冷。受冷表現為六足懶動,翅鬆,鳴有打顫聲。可以中藥熟附子煎湯,涼後洗浴,則強健如常,或喂以帶血蚊子亦可。
雄性蟋蟀振翅而鳴,這是眾所周知的。它的兩片複翅像船帆一樣迅疾反複地高高揚起又閉合,複翅內側的發聲器相互摩擦,引起震動就發出“啾……”的叫聲。
蟋蟀的鳴叫在不同場合所表現的內容各有不同。當兩頭雄蟲狹路相遇時,它們發出的是高亢急促之聲,彼此都張牙舞爪、盛氣淩人地展示威風,企圖在氣勢上和精神上壓倒對方。倘若雙方各不示弱,一場搏鬥就不可避免了。此時它們就暫停鳴叫,集,精力廝殺拚搏。當一方終於獲勝,勝者便又長鳴,以勝利;而敗者則偃旗息鼓,落荒而逃。有些敗者剛剛擺脫追趕,偶爾也會發出幾聲“謂口霍,3動霍”的叫聲,隻是音調低沉,或許是虛張聲勢,聊以自慰而已。
雄蟋蟀在孤單時的鳴叫最為常見,鳴聲舒緩而悠長,旨在招花引柳。一旦引來了雌蟲,鳴聲叫又變為輕柔、短促,顯出脈脈溫情。這是求偶的第一步。當異性心有所動時,它會掉頭把尾部對著雌蟲,將兩翅平展地張開,裸露出生殖器官,向雌蟲靠近,並發出柔和的“吉令,吉令”的傾訴衷腸般的叫聲。若雌蟲接受了它的求愛,就爬到它背上,於是它們美滿結合,雄蟋蟀的叫聲就越來越急促,幾乎成了“吉吉吉吉”之聲,似乎還帶有一點沙啞。
同一隻蟋蟀的叫聲在整個秋季因時節不同也有所不同。早秋蟲剛蛻殼成熟,發出的霍聲,較為柔美清亮。過了白露,蟋蟀正值壯年,因而叫聲顯得宏亮亢奮,剛勁有力。時至寒露,蟋蟀聲音淒楚動人,略帶顫音,說明它氣數將盡,生命已近尾聲了。
此外,蟋蟀的鳴聲微妙曲折,韻味深長。在境遇不同的人心中,往往引起不同的感受。在古代,那些屢試不第的失意秀才,“莫不聞聲太息掩涕”,深感歲月無情,又是一年秋風勁;在婦女們的耳中,那徹夜長鳴的蟲聲正像繁忙不歇的機杼聲,由是知曉秋涼逼近,遂催緊自己織布。幽州有古諺曰:趨織鳴,懶婦驚。異鄉遊子、戌邊將士則覺得其聲悲悲切切、如泣如訴,陡增心頭許多,愁緒。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長期置身城市人海的居民可以從中領略一番田園牧歌式的風味,在濃鬱的詩情畫意中解脫各種煩惱和疲倦。藝術家們可以從中悟出一係列創造的靈感。天真的孩童和孤獨的老人們,也可以從中找到一份樂趣和寄托。
雄蟋蟀生性逞強好鬥,有時甚至會以死相搏。這是人們喜愛它的主要原因。但是,人們未必了解,它為何如此好鬥?究其緣由,恐怕與它的身體條件不無關係。蟋蟀長著一對剪刀形的顎牙,堅硬而鋒利;兩條後腿強壯發達,蹬蜴有力,躍退自如;加之頭殼如盔,背翅若甲,這就為它的沙場拚殺創造了天然條件。然而,雄蟋蟀征戰廝殺,看起來像是為了“爭雄”,其實不然,目的恰是為了“爭雌”。雄蟋蟀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最希望有雌蟲光顧,這時候它會變得柔情似水,會掉轉頭,用腿向雌蟲輕彈幾下,以表示親熱。這是它完成繁衍後代的本能需求。同時在另一方麵,它又絕對不允許另一頭雄蟲插足進去,對它造成妨礙和威脅,這時候,它作出的惟一選擇就是大打出手,用武力將“第三者”驅逐出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乎,一場格鬥就無法避免了。
蟋蟀頭上雖然長著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然而它卻是名副其實的“睜眼瞎”,近在咫尺的物體,它隻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它辨別事物主要靠頭上兩根長長的仿佛雷達天線一樣感覺異常靈敏的觸角,觸角無時無刻不在上下四方掃測。所以,兩頭雄蟋蟀一般在近距離照麵後,通過觸角的互相接觸,才能判斷出對方的身分,才能做出戰鬥的準備,一場精彩的格鬥才正式拉開帷幕。
蟋蟀在我國大江南北,分布廣泛。田野、村落、山坡、草地、荒灘、墳堆,均有它的蹤跡。蟋蟀係穴居性昆蟲,晝伏夜出,成蟲鑿洞為巢,獨居一室,占地為王。隻有雌雄交配時期,才成雙同居。蟋蟀的洞穴一般都選擇在較為隱蔽、且出人方便的地方,譬如灌木叢邊,草葉下,亂石縫隙間,土堤上等,並喜歡把洞口前收拾得平整潔淨,像個平台。平常蟋蟀就蹲踞於陽台振翅鳴唱,招引雌蟲前來“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