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友誼的秘訣
111.因人而異的贈禮守則
許多人都天真地期望,在送禮給某人時,對方能高興地說:“啊!這正是我需要的呢!”甚至能更進一步地誇讚:“能挑出這麼一件漂亮的禮物來,你可真是有品味。”雖然你事先為送禮給他花費了不少心思和時間,但這時你聽到他的讚美也會覺得一切的用心良苦都是值得的。
其實,與人交往這件事,基本上就是要我們多思慮、多將心比心,以盡可能接近對方的心情為目的來與人相處,至於所贈物品的形態,乃至於價格等因素,則是次要又次要的。這個道理淩駕一切說法之上不可動搖。
手工禮品之所以特別被重視,也是因為要製作出這樣一件禮物,送禮人就得在幾個小時,乃至於幾天之中反複考慮贈送對象的種種習性,因為禮品包含了贈禮人的良苦用心,所以才使人感動。例如,朋友旅行回來為自己帶了點禮物,即使那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相信你也會相當開心,因為朋友在遙遠的旅程中,還將你惦記在心,讓你內心有暖乎乎的感覺。
如果饋贈的禮物正好切合對方的喜好和品味,從而得到“這真是太好了!”的評價,我想任何一位贈禮者聽了都會心花怒放的。
“送這個東西的話,對方一定會高興的。”或者:“不,那個人喜歡樸素的東西,這個東西好像太花哨了。”在你一邊想一邊挑選禮物的過程當中,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好像是在為對方作“性格分析”。
特別有趣的是,在你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反而還能促使自己“發現自我”。例如,你想要送禮的朋友雖然總是自奉儉樸,但上次你帶了一件極其平常的禮物前去造訪,他居然隻是笑了一下。你心想:“一想到他當時的態度,這一次我決定豁出去,送上一件高貴的禮物,要是他這一回露出滿意的表情,那麼,這家夥假清高的真麵目就會露出馬腳。”原本你是膚淺地做這樣的思考,但再仔細一想,你會發現自己竟也有如此不成熟的一麵,進而靜下心來檢討自己,這不就是一種“發現自我”嗎?往後你如果再涉及這種情況,就能冷靜看待送禮這件事,並能透徹地觀察他人了。
總而言之,如果你希望朋友在收到自己送的禮物之後開心地說:“還是你最了解我啊!”那麼你就得從平時開始關注朋友的興趣和愛好。比如,要是有人細心地記著“你喜歡在咖啡中加一匙糖”,你肯定也會大受感動的。
你和他人交往,也許會因交往的對象是朋友、知己或戀人而有差別,交往的深度、態度等等也會有所不同。但是概括其中的共同法則就是:要細心留意觀察,若能做到體貼入微的地步,相信你在與人相處上就更能得心應手了。
也正是由於留意、貼心,我們才會對他人的說話方式、笑容、進食姿態、點頭的樣子以及對方在服飾上的品味,乃至於他喜歡讀什麼書、愛去哪些商店等等,有相當程度上的了解。
112.禾容小覷的待客之禮
在人際交往中,接待客人是一門藝術。講文明、懂禮貌、態度熱情,就容易贏得尊敬、愛戴和友誼。反之,不注重言行舉止,或禮貌不周,就會得罪客人、失去朋友。
那麼,怎樣接待客人才對呢?
□提前準備
事先知道客人來訪,要提前“灑掃門庭,以迎佳賓”,並準備好糖果煙茶,洗淨茶杯煙具,整理好旁間或會客室。男女主人雖不用刻意打扮,但要儀容整潔,自然大方。如果要留客人吃飯,事先要了解客人的習慣、口味、愛好和忌諱,以便準備合宜的料理。
□善意迎人
客人在約定時間來到,你應主動出門迎接,特別是那些很少來訪的稀客,或與你較為生疏的客人。如果客人是第一次來訪,應該為家裏其他成員介紹一下,並互致問候。然後,讓座讓茶,送茶時最好雙手送上,以示尊重。
來訪者若年紀較長,年輕人更要懂禮貌,談話態度要誠懇、謙遜,多談些老年人關心的話題。對有特長的老人,可以向他們請教“專業”的知識,設法打開老人的“話匣子”,也可以先聊一些家務事,使氣氛融洽後再轉入正題。
對熟悉的老朋友則不必拘泥禮節,可隨意些。但也不宜當著客人的麵公開家庭內部的矛盾,更不能發生口角,或因小孩子做錯事而大發雷霆,也不要放任小孩在屋裏淘氣。
你與客人交談時態度要和藹可親,不要頻頻看表,更不要打嗬欠,以免對方誤會你正在下“逐客令”。
如果家裏來了沒有事先預約的“不速之客”,你也不能把客人拒之於門外,或麵帶悻悻之色,讓客人難堪。你應盡快了解客人來訪的目的,以便妥善處理。如果室內來不及清理,你應向客人致歉,不要在客人進門時掃地,以免弄得滿屋灰塵。
要是客人想談點私事,可是又不好意思啟齒,你最好讓家中其他人回避,或換一個房間與客人單獨交談。
如果客人來時,恰好你有重要事情需要外出,應向對方說明情況。如果客人要找的人正巧不在,你也應主動熱情接待,並請客人留下便條。客人如果由父母作陪,長輩和客人交談時,自己不要隨意插話。要是長輩們要跟客人談些重要問題,你最好主動回避。
客人若要留宿,最好讓客人單獨住一間房。房間要收拾幹淨,床上用品盡可能做到舒適、幹淨和整齊。還可以預備些書報、影集和報刊供客人觀看。你盡量不要讓小孩出人客人房間,以免影響客人休息。
□熱情相送
送客也有學問,要是不抓好“送客”這一環節,即使接待得再好,也可能前功盡棄,最後給客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客人要走時,一般應婉言相留。這不是多餘的客套,因為有時候是客人本來還想和主人聊下去,但又怕談多了過於打擾,於是以“告辭”來觀察主人的反應。因此,當懷有這種心理的客人提出告辭時,我們不加挽留,是不禮貌的。客人要走,應等客人起身後,我們再起身相送,不能在客人剛說要走時,你就立刻站起來。
送客一般應送到門口或巷口,特別是初次來訪的客人,對地形不熟悉,更應主動向客人介紹自家附近的交通情況,幫助他選擇一條比較便利的回程路線。
客人告辭時,家裏在場的人,應該微笑起立,親切道別,讓客人感到這個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是熱情好客的。
113.是好朋友就別偷走我的時間
中國有句話說“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說的是封建社會的人們,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互不幹擾。然而,現在的人際關係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雞犬之聲相聞,不死就要常常來往,讓人應接不暇。有些人不管有事沒事,到別人家裏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海闊天空地隨意瞎聊,造成主人家無比的困擾。
一位作家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天,他正埋首疾書,文思就像從蠶繭中抽出的絲一樣,有條不紊,源源不絕。
“叩!叩!叩!”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路。他隻好前去開門,讓來者進屋。客人十分健談,一談就是兩、三個小時。盡管作家沉默不語,他卻依然滔滔不絕。作家送走客人,夜已深沉。當他再坐回到書桌前時,腦子像是被攪成了一團亂麻,再也理不出頭緒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應該講究時間道德。
現代生活離不開社交,社交必須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去經營。如果你不想在社交中花費一定的時間,就等於是阻斷自己與他人的人際聯係。問題的根本在於不要無端地浪費別人的時間,不要沒事找事地瞎聊,套句我國古代的一句話,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
“無事不登三寶殿”,那麼有事呢?當然,有事還是要和朋友交往的。但是,這也要具體對待。
譬如,如果可以用寫電子郵件或打電話談妥的事,就不必登門拜訪,因為寫信或打電話,更可以節省時間。去拜訪朋友,少不了要寒暄一番,要品茶閑聊,然後才能“言歸正傳”;而電子郵件或打電話就少了這方麵的麻煩。
如果有些事非要登門拜訪,就要與對方約定,安排一個雙方都方便的時間見麵。
約定時間以後,就要如期赴約。這裏的“如期”,在時間上要定得嚴格一些,上午或下午?大約幾點?如果雙方將時間訂得很寬,會使得彼此像捉迷藏似地浪費時間。
前蘇聯的革命先驅列寧對這個問題是十分注意的。1921年10月13日,他在一封信中批評道:“現在彙報人總是籠籠統統地被召來開會,一等就是幾個小時,這太不像話了。彙報人必須做到讓出席會議的人在一定的時間出席,讓與會人士等待的時間不超過15分鍾。”等待不超過15分鍾!多麼精確的時間觀念。如果我們都能這樣做,那麼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時間的浪費就能減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