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不願付出會傷朋友心
有一種人與朋友交往,什麼也不願付出,隻想從朋友處得到,這樣的人,誰若把他當做朋友,那誰可就要多悲慘有多悲慘了。
在這類人看來,用朋友的東西就像用自己的東西一樣隨便,讓朋友為自己辦事就像自己為自己辦事一樣理氣直壯,並以“朋友嘛,本該如此”為托詞,似乎他與朋友的關係已達到不分彼此的程度了。但這隻是單方麵的,朋友若用他哪怕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的東西,都一百個不願意;朋友若讓他幫一個忙,哪怕僅僅隻是舉手之勞,也讓朋友失望,這樣的人已養成了不願付出的習慣。
俗話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朋友之交是不可能無所需、無所求的,起碼應該是對等的,互相幫助的,但這種人隻想無止境地得到,而不願做出任何付出,其吝嗇和貪婪讓朋友和不是朋友者都寒心。
比如,朋友為他辦事,數十日奔波,勞神傷體,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毫無怨言,等到事辦成了,他竟連一句謝謝也舍不得說,更別說給朋友物質和精神的回報和補償了。這樣一次,朋友尚可原諒,這樣兩次朋友也許不會計較,這樣三次以上,朋友還會是朋友嗎?
這種人,已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朋友為自己辦事,“那是朋友的本份”,自己心安理得一次次接受朋友的恩惠而不思回報,似乎也是在享受朋友應有的待遇,孰不知,自己的不斷得到是完全建立在朋友不斷做出犧牲之上的。朋友早已做到了仁至義盡,自己的良知和人性尚無一點點回應,這該是多麼可悲的反差!
令朋友不得不怨恨的是,這種人還要朋友的付出要有連續性,朋友十次都付出了,若有一次力不從心,就譏諷、報怨不已。把朋友珍惜朋友關係的忍耐,視為軟弱可欺,似乎朋友天生就是為他付出的。
當一貫幫助自己的朋友因超常付出而遇到了難處,這類人不僅袖手旁觀,還極盡挖苦、嘲笑之能事,似乎這就是朋友“無能”的結果,與自己毫不相幹,根本連想都不想像朋友幫助自己那樣幫助朋友一次,這樣的人,誰若繼續和他做朋友,誰不是十足的傻瓜就是神經出了毛病。即使依然對這樣的朋友難舍難分,那他也經不起這樣無休無止的付出了,最終還得“拜拜”,與其等到將來,不如當機立斷,至少再不會做無意義的付出了。
反過來看,這種人不願付出的毛病就是樂於付出的朋友給慣的。沒有朋友的連續付出,哪有他的得到?這樣一次算正常,兩次勉強算正常,三次、四次還能算正常嗎?
對這種人的寬容是對一種惡習的縱容,害己害人,豈能聽之任之?
毫無意義的付出,隻能得到毫無意義的結果。
119.尊重朋友的隱私
保護個人隱私,也並非舶來品,我國古代聖賢也知其為“人性”的部分,倍加尊重。從我國的建築風格來看,無論王侯豪宅,還是百姓草堂,皆外有高牆圍護,內設院落分隔,既有曲徑相通,又有門窗相關,為的無非是保護自己有一個相對幽靜、自由的空間,免受煩擾,放鬆身心,這不是保護個人隱私嗎?
漢朝的張敞,是一個高官,更是一個情種。他與妻子恩愛非常,還常常為妻子畫眉。一時,在京師長安傳為佳話。但有偽道學先生以為“有傷風化”,竟向皇帝告了禦狀,想讓皇帝摘下“道德敗壞”的張敞的烏紗帽,以“匡正世風”,但皇帝並不聽偽道學先生的使喚,他不僅未責怪張敞,反而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說:“畫眉是夫妻間的事,我管不著。夫妻間還有比畫眉更親密的事兒,我也去管嗎?”顯然,這是在保護張敞夫妻的隱私。
而作為一種“天賦人權”,在全社會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護,那確非我們最早所為了。曾幾何時,我們把個人隱私當做“見不得人的事”,朋友之間若有什麼尚未分開,就不夠義氣,就沒有誠意,以至於達到了“同吃、同住、同行、同生死”,才算夠得上哥兒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這樣做的結果,表麵上朋友之間親如兄弟,無話不說,無事不公開,實際上並不盡然。首先,那些“完全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的朋友,已經失去自己了。而失去自己決非自己的意願。把自己的一切一時寄托在朋友身上,最終還要從朋友身上找回來,因為自己畢竟是自己,朋友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的。同時,朋友之間不可能沒有矛盾,一旦出現不合,那結怨的首先是視為親密無間的朋友。因為親密的朋友之間“知相知底”,朋友“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不清理門戶,就難除“心腹大患”。因此,朋友之間若出現內訌,那首先清理的,往往是曾經最親密的朋友。這與不互相尊重隱私權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換一種方式與朋友相處,那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若像“洋人”那樣,與朋友實行AA製,表麵上似乎“見外”了一些,實際上在互相尊重中,朋友之間的感情並不見得比“不分你我”淡漠。隻有充分張揚彼此的個性,才能長久保持朋友之間的共性,否則,朋友之間“融為一體”,隻有朋友交情這個共性,那自己的個性被融化的同時,共性也難以再存在了。不是消失,就是發生裂痕,朋友還是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