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官粉、宮粉、胡粉。
【性味歸經】
辛、寒、有毒。歸肝、脾、大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
消積、殺蟲、解毒、斂瘡。內服用於疳積、蟲積腹痛、下痢,瘧疾;外用治疥癬、癰疽、瘡瘍、口瘡、丹毒、燙傷。
【主要成分】
含有堿式碳酸鉛。
【藥理作用】
有收斂製泌作用。
【主治腫瘤】
淋巴瘤、皮膚癌。
【兼治疾病】
小兒脾泄、皮癬、腎囊濕癢。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鉛粉為有毒之品,臨床應慎重使用。
【用量】
內服每次1~2g,入丸散,外用適量。
【臨床治驗】
治療淋巴瘤
白鉛粉、冰片各60g,爐甘石、大黃、貓爪草各250g,五倍子125g,拉拉藤500g,硇砂37%5g,馬錢子4相,蟾酥15g,丁香、黃連各30g,蜈蚣15條,研粉,香油調膏,或醋調糊狀。共治多例,均有一定療效(方源於洛陽市洛北區工農醫院)。
鉛丹(《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黑鉛與硫磺、硝石、白礬、鹽等加工成的四氧化三鉛,為赤黃色粉末狀物。
【別名】
東丹、黃丹、廣丹、章丹。
【性味歸經】
辛、微寒、有毒。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
外用解毒止癢,收斂生肌;內服截瘧。傳統用於瘡瘍潰爛、瘡癤、濕瘡。
【主要成分】
含四氧化三鉛。
【藥理作用】
對細菌、寄生蟲有直接殺滅作用,能抑製粘液分泌。
【主治腫瘤】
部分腫瘤。
【兼治疾病】
瘧疾、瘡毒出血、燙火傷。
【抗癌療效】試用。
【副作用】
本品有毒,口服不可過量或久用。
【用法用量】
內服0.3~0.6g,入丸散;外用適量。
【臨床治驗】
治療骨瘤東丹50g,蜈蚣、全蠍各15g,斑蝥、白果皮各1.5g,生石膏25g,研粉,取適量撒於小膏藥上,貼於遠離臀部的經絡部位。另取東丹100g,天南星、蟾酥各1.5g,紅砒4g,明礬、生石膏各25g,乳香、沒藥各1.5g,白芷、炙甲片各15g,肉桂55g,為末,將此藥粉撤布在大膏藥上,貼在患處1~2周。同時用生地、石見穿、煆牡蠣各25g,玄參、知母、山楂曲(包煎)各15g,寒水石、骨皮、半枝蓮各50g,丹皮7.5g,煎湯服,每日1劑(方源於江蘇無錫南長區人民醫院)。
爐甘石(《外丹本草》)
本品為碳酸鹽類礦物方解石族菱鋅礦,與碳酸、空氣、水分解變化而成的次生礦物。
【別名】
甘石、爐眼石、羊甘石。
【性味歸經】
甘、平。歸胃經。
【功能主治】
解毒收濕斂瘡、明目退翳、止癢。傳統用於陰瘡、下疳、潰瘍。
【主要成分】
含碳酸鋅,煆後為氧化鋅。
【藥理作用】
有收斂,促進創麵分泌液吸收及抑製細菌生長的作用。
【主治腫瘤】
體表腫瘤。
【兼治疾病】
濕疹、結膜炎、眼瞼炎、目障翳膜、眼部腫痛。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爐甘石均為煆製外用,研究表明本品對皮膚粘膜無刺激性,同時其收斂吸濕,防腐殺菌作用較強。故臨床用於皮膚病、眼疾等疾患,能收到較好效果。
【用法用量】
較少生用,常煆製,水飛後,入水、散、膏劑。
【臨床治驗】
治療惡性淋巴瘤
爐甘石、大黃、貓爪草各250g,五倍子、黃丹各125g,拉拉藤500g,硇砂37.5。馬錢子45g,丁香、黃連各30g,蟾酥15g,白鉛粉、冰片各60g,蜈蚣15條,為末,以香油調膏,或醋調成糊狀,塗於癌腫處,日上藥1~2次。觀察多例,均收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方源於洛陽市洛北工農醫院)。
治療陰莖癌
方用1.爐甘石、合黴素各5g,白芨、象皮、紫草各15g,研細粉,敷於癌灶局部,每日或隔日上藥1次;2,鴉膽子肉、砒石、硇砂、草烏各叱,雄黃、輕粉各9g,硼砂、枯礬各30g,麝香1.5g,冰片3g,合黴素10g,上藥共研細末,用法同上。以此方為主,配合西醫療法取得較好療效(蔣貽康中華泌尿外科雜誌)。
治療乳房外濕疹樣癌
爐甘石150g,朱砂、冰片各50g,滑石粉500g,澱粉200g,用麻油調成糊備用。患者先外敷黑藥膏,3小時後改用此藥膏,每日換藥2次。同時內服犀黃丸。治1例,用藥3日局部即結痂,無痛癢感,經12天連續用藥後,瘡麵愈合平滑,無不適症狀,5個月後複查無複發(方源於遼寧中醫學院田素琴副主任醫師)。
升丹(《醫宗金鑒》)
本品為水銀、硝石、白礬煉製而成的粗製氧化汞的人工合成品。
【別名】
升藥、三仙丹、紅升丹、黃升丹、三白丹、中和丸。
【性味歸經】
辛、澀、寒、有大毒。
【功能主治】
拔毒去腐生肌,殺菌驅梅。傳統用於疔癰疥癬,潰瘍漏管,禿瘡。
【主要成分】
含有氧化汞。所含成分同紅升丹。
【藥理作用】
①可強烈抑製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以及原蟲、螺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