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礦物類藥(四)(3 / 3)

②有瀉下利尿作用。

【主治腫瘤】

惡性葡萄胎等。

【兼治疾病】

體表慢性潰瘍、帶狀皰疹、慢性竇道、瘺管、梅毒下疳、濕疹、白瘢風、酒渣鼻、類風濕、腦血栓形成。

【抗癌療效】

試用。

【毒副作用】

本品大毒,有很強的腐蝕性,其性極燥烈,與三仙丹比,紅升丹更具腐燭性。升藥粉被創麵滲出物溶解後,可產生劇烈疼痛,並損害正常健康組織。故升藥不宜用於眼、口附近及乳頭、關節部位,會陰、肛臍等部位。外用不可過量及持久使用。本品一般不內服,口服時須嚴格控製劑量,特別是對患有肝腎疾患的病人,應避免使用。

【用法用量】內服每次0.3~0.6。配成丸散用、勿逕用原藥。外用可配合其他藥物製成散劑、油劑或軟膏塗擦。

【臨床治驗】

治療惡性葡萄胎肺轉移取紅升丹裝入膠囊,每次口服,每周服藥1次。配合化療用治2例,其中1例用藥5個月後基本治愈,半年後複查恢複正常;1例胸轉移灶近消失(李煥礦物藥淺說山東科技出版社。

密陀僧(《唐本草》)

本品為鉛煉製成的鉛化合物,即粗製氧化鉛。

【別名】

金爐底、爐底、金陀僧。

【性味歸經】

鹹、辛、平、有小毒。歸肝、脾、肺經。

【功能主治】

燥濕、殺蟲、斂瘡,墜痰鎮驚。傳統用治瘡瘍腫毒、疥癬、陰部濕疹、狐臭。

【主要成分】

含粗製氧化鉛。

【藥理作用】

①能與蛋白質結合而成蛋白化鉛,有保護潰瘍麵和減少粘液分泌的作用;②抗炎和抗菌作用:本品在試管內可抑製毛癬菌,小芽孢菌及表皮癬菌。

【主治腫瘤】

部分腫瘤。

【兼治疾病】

癲癇、痤瘡、汗斑、雀斑、白癜風、褥瘡、口瘡、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燒、燙傷。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本品與黃丹是製膏藥的重要原料,其毒性較小,臨床用量常增至3~6g,未見明顯毒性,但也有使用本品中毒的案例。因此,此藥雖可少量內服,有墜痰止吐、消積、定驚之功效,但現已少用。

【用法用量】

內服0.3~0.9。入丸散;外用研末調塗。

【臨床治驗】

治療肝癌密陀僧、煆寒水石、幹蟾皮、大黃、南星各30g,公丁香、雄黃、火硝、製乳、沒、蛇蛻各15g,蜈蚣10條,半夏10g,冰片5g,為末。取適量藥粉與凡士林和勻,攤於紗布上,貼於癌腫部位,隔日上藥1次。如見皮疹及水皰暫停用,皮膚恢複正常後再用(方源於香港國際中醫藥研究院)。

十二、收斂藥

赤石脂(《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矽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

【別名】

紅石土、紅土、赤符。

【性味歸經】

甘、酸、澀、溫。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斂腸止瀉、止血、生肌斂瘡。用於虛寒性瀉痢不止、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瘡癰。

【主要成分】

含水化矽酸鋁、氧化鐵。

【藥理作用】

能收斂、止血、止瀉,並可保護胃粘膜,促進潰瘍麵愈合。

【用量】

煎湯9~12g,外用研末敷患處。

【臨床治驗】

治療食道癌

赤石脂、煆龍骨各15g,太子參12g,炙甘草、煆人中白、沉木香、山豆根各3g,煆月石6g,煆枯礬1.5%馬勃冬5g,僵蠶6g,土牛膝12g,研極細粉。每次1~2g,日2~3次。此方僅對吞咽疼痛者有效,服藥後食道即感滑潤,舒適,使劇痛緩解,並能進軟食(方源於安徽省天長縣中醫院龔士澄主任醫師)。

枯磯(《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白礬經加熱失去結晶水的煆製品。

【別名】

炙明礬、煆白礬。

【性味歸經】

酸、澀、寒。歸肺、肝、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收斂、殺菌。用於潰瘍、脫肛、久痢、燒傷。

【主要成分,藥理作用,用量】

參見明礬部分。

【臨床治驗】

治療宮頸癌

(1)枯礬、山慈姑各1g8,砒霜9g,麝香0.9g,江米粉適量,以水調勻製成了形釘劑,插入頸管內或瘤體上1~3枚,3~5天上藥1次,連用3~4次。瘤體脫落後,改用玉紅膏,日1次。臨床治療早、中期患者各為8例與3例。治療後自覺症狀皆消除,局部浸潤消退,腫物消失,隨訪1至5年,無1例複發,全部治愈(孟磊等中醫雜誌)。

(2)枯礬30g,砒石、硇砂各10g,碘仿40g,冰片適量,研細粉,用明膠作基質製成外用散或栓劑。臨床共治71例,近愈35例,有效率73%(沈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腫瘤防治研究)。

(3)枯礬、青黛、雄黃各3g,冰片、製乳沒各2g,爐甘石6g,麝香1g。另大棗20枚,去核,每枚棗肉內加紅砒0.1g,以豆杆火燒至存性,與上藥共研細粉,煉蜜為丸,每丸重3g。以此丸塞至宮頸局部,每3~4日換藥1次,臨床應用有效(方源於上海中醫藥雜誌)。

治療胃癌

枯礬15g,白醋250g。取枯礬研末,以醋煮5分鍾,棄渣留藥汁。一次服完,日1次,有效(此為廣東一患者獻方)。

治療皮膚癌

枯礬30g,煆石膏20g,黃柏粉、黃升丹各10g,為末,用熟麻油調敷。每天2次,連用75天。治愈1例分化性鱗狀上皮細胞癌(方源於陝西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