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文學(1 / 3)

王慶生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道德倫理等各個領域,“全球化”已成為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概念,它以不可阻擋之勢,給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帶來了劇烈而深刻的影響。麵對全球化的挑戰,文學將會發生那些變化,呈現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我們應當怎樣應對……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熱門話題。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問題。究竟什麼是全球化,人們的看法不一。有的認為,“全球化是一個曆史範疇,是一個令人棘手的問題”,有的認為,“全球化不過是帝國主義的另一名稱”,還有的認為,“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發展趨勢……”對這些說法我們不必一~討論,人們通常的一種說法是:全球化是人類社會進入“世界曆史進程”以來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形式和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現代化。可以說,全球化足現代化進程的產物。由於民族國家的經濟界限被打破,全球化成為世界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全球化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全球化現象和有關全球化思想早已有之。有人提出1492年是全球化的開始,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距今500多年。150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作過深刻論述,指出:“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全球化打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表現出突破國家突破區域限製,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趨向。在當代,全球化正在全方位地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滲透和深化。有的學者指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呈現出全球化的進程加速化、內容多樣化、方式內在化、效應雙重化的趨勢。

20世紀50年代以後,特別是90年代以來,全球化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新的社會變革。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光纖網絡通信和衛星遠程的技術革命,大大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製,使地球大大地縮小了。由於技術的革新進步,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基礎和支撐。

二是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化。由於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把人類推進了知識經濟時代,它日益摧毀著傳統工業社會的產業結構,建立起以電腦行業和高度自動生產為中心的產業結構,當今資訊的進步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網絡、傳媒的迅猛發展,建立起連結全球交接點的“高速公路”,使遠處發生的事件傳遞得越來越快捷。它使世界由單一的架構變為多元的架構,單一的世界變為多元的世界。

三是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打破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擴大了人類活動的空間,促進了內外交流和對外開放,從而使全球一體的市場經濟得以形成和發展。

四是由於生產的知識化,它日益減輕人們的體力勞動,消滅著傳統的“三大差別”(城市與鄉村、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知識分子與工農),並使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人類的生存環境因而也愈具有“公共”的性質,人類的共同利益越來越多,人類的共同價值觀念(如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和平利用空間、和平開發南極和海洋意識)逐漸呈現出來。過去,由於人類自身的對抗和人與自然的對抗,已將地球搞得千瘡百孔,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例如,人類每一天都使l00多種物種滅絕,17億以上居民沒有安全水供應,北京地下水位每年下降6.5英尺,每秒鍾有1.5公頃雨林消失。海德格爾說:“地球正在被技術吞噬,被一堆鋼鐵纏繞,萊茵河的水不再自然流淌,我們要拯救地球。”人類隻有一個地球,隻有全球一致努力,才能拯救人類共同的災難和危機。

五是全球化對世界影響愈來愈大。一方麵,全球化雖然最直觀地從物質層麵,從經濟領域表現出來,但它們不僅僅是經濟方麵的概念,它已越出單純的經濟範圍,越出物質層而,滲入精神領域,滲入政治、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地球的麵貌;另一方麵,由於經濟的發展與自由化,它日益突破傳統、民族國家的界限,形成了宏大的“經濟流”、“文化流”,哪裏有利潤,資本就會流向哪裏,人類的政治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流也會流向哪裏。

上麵我們粗略地勾勒了全球化近幾年所顯示的基本特征。不難看出,全球化對人類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文學的發展都帶來了機遇。全球化超越了疆土的限製,打破了傳統的規範,擴大了交往開放的空間,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獨特的語碼和思路,這將進一步解放我們的思想,推動文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是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積極而又深刻的影響;但從另一方麵來說,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比如有的企業家為了不斷獲取利潤,相互爭奪競爭,不惜采取種種非法手段謀取暴利,也有的人不顧一切地去撈錢。在這種情況下,人被“物”支配,為了錢,有的人不講道德倫理,有的人投機、販毒、犯罪。

有學者說:全球化及其進程是一柄雙刃劍,福與禍、利與弊交融在一起。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全球化及其進程是一柄懸掛在人類頭上的達摩提克思之劍,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掉下來,人們應該警鍾長鳴,警惕這柄無比鋒利的雙刃劍。全球化既然是雙刃劍,自然就具有雙重性,我們不必懼怕全球化,也不必擔心它所帶來的某些消極影響。現在,全球化的進程不可逆轉,它已像幽靈一般把我們置身於其中,並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領域影響著我們,這已是無法回避的一個客觀事實。我們應當積極地正視它、麵對它,而不應消極地回避它、忽視它。

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中國文學

關於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中國文學問題,已經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近幾年,在北京、深圳等地召開了多次研討會,《文學評論》等雜誌發表了一些文章。這裏,我想就三個問題說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關於全球化與一體化問題。

有的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大潮的衝擊下,原先被壓抑在邊緣的當代消費文化呈現多種形態,對精英文化構成了有力的挑戰。因為文化的全球化實質上是國際後現代主義論爭導致的一個結果,從積極方麵說,它使文化生產和學術研究受到市場經濟規律的製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係更為密切;從消極方麵說,由於市場的影響,精英文化的發展將會受到限製,高雅品格的文化、文學產品難以得到多數人的認同。這一點已為當前文學發展的現實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