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江西金溪有個叫胡九韶的人,一麵教書,一麵耕作,家境比較貧困,勉強可以維持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裏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正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胡九韶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清楚地知道,在特定的客觀條件下,自己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是什麼,能夠時刻意識到、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並非常珍惜自己已經享受到的幸福。幸福需要創造,幸福更需要盤點和感受。
與胡九韶相比,我們當代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但是許多人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幸福。傳統農耕社會老百姓的樸素理想是“幾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則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80年代的理想是“多打糧多種樹,盡快成為萬元戶”,現在的理想是“小洋房大別墅,帶著豪華車隊娶媳婦”。有些人得到了自己一心想要得到的好處之後,過上了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生活之後,會覺得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慢慢地會對已經到手的幸福習以為常,會熟視無睹,會被忘卻,甚至完全從意識中消失。他們從來不把注意力放在盤點和感受自己已經獲得的幸福上,而總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總是盯著別人的幸福,總是牢騷滿腹,總是憤憤不平,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總是為滿足更多的欲望而處心積慮,煞費心機,總是在趕時間,與自己的影子賽跑。這樣的人不管事實上已經獲得了多大的幸福,也永遠不會讓自己真正幸福起來。法國隨筆作家在《幸福的藝術》一文中寫了這樣一段文字:“雨點敲響房頂上的瓦片,化成上千條涓涓細流;空氣得到洗滌,好像濾幹淨了,烏雲堆積,氣勢不凡。應該學會欣賞這些美景。但是有人說:‘這場雨對收成不利。’另一個人說:‘滿地泥水,把什麼都弄髒了。’第三個人說:‘現在沒法舒舒服服坐在草地上了。’話說得都對,隻不過這些怨言於事無補,倒是我受到雨水一樣潑下來的怨言的襲擊……請你用笑臉迎接壞天氣。”的確如此,那些思想意識為消極情緒所左右的人不僅自己感受不到幸福,而且也常常會給周圍的人釋放負能量,增添新煩惱。
美國耶魯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羅納德·杜曼(RonaldDuman)給大鼠施加慢性壓力,剝奪它們進食和玩耍的權力,孤立它們,打亂它們的生物鍾。三周後,這些大鼠對進食失去了興趣,它們在放滿水的浴盆中一動不動,表現出沮喪、抑鬱和焦躁不安。腦部掃描顯示,這些大鼠大腦中的海馬體出現萎縮,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處於較低水平,神經突蛋白基因的活性偏低,與患有抑鬱症的人的特征極其相像。這項研究表明,壓力過大會把人的大腦搞得一團糟,會破壞腦細胞和腦組織,使人的大腦功能失調。
欲壑難填,苦海無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欲望與壓力成正比,壓力與幸福成反比。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工作或學習任務過大,節奏太快,神經繃得太緊,會使人精神緊張、心神不寧、精力不集中、健忘、智商降低、精疲力竭、缺乏創造力,嚴重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會使人變得過度敏感,出現越來越多的消極情緒和無名之火,容易對愛情、親情和友情產生負麵影響,使自己的人際關係越來越糟糕;會削弱免疫係統功能,使病菌病毒容易侵入體內,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器質性病變;會導致頭痛、失眠、脫發、白發、口唇皰疹、神經衰弱、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種心因性疾病;會導致自殺或殺人。美國哈裏斯調查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人體60%~90%的疾病與壓力有關。事實上,貪欲為壓力之源,壓力為百病之根。
如果像胡九韶那樣,一邊積極地創造幸福,一邊積極地盤點和感受幸福,一一列舉自己已經得到的幸福,天天意識到幸福的存在,並為之而慶幸,為之而感恩,人還會牢騷滿腹、憤憤不平嗎?還會煞費心機、自我加壓、馬不停蹄地與自己的影子賽跑嗎?還會有那麼多的衝突、犯罪、精神痛苦、疾病和提前死亡嗎?大躍進時期和文革時期,人們基本生存需要難以滿足,吃不飽肚子,沒有自由。那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之所以很不幸福,原因在於極“左”的錯誤路線,個人無能為力。今天的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幸福,意識不到幸福的存在,是自己不讓自己幸福。
老子曾嚴肅地指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多?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虛名與身心健康相比哪一個更重要?身心健康與財產相比哪一個更重要?獲得名利與失去健康和生命究竟哪一個害處更大?過度追求名利,代價必然越大,聚斂的財富越多,付出必然越多。懂得滿足就不會蒙受恥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招致滅亡,這樣才可以獲得長久的幸福。在“名”與“身”、“利”與“身”的關係問題上,我們現代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本末倒置。許多人不是為了體內平衡和健康長壽而活,而是為了職位高升和積累財富而活;不是為了心靈安逸和人際和諧而活,而是為了比較輸贏和謀求優越而活;不是為了獲得真才實學和價值實現而活,而是為了分數成績和位次前後而活。一句話,為了別人怎麼看而活。為了別人怎麼看,家長和老師督促孩子多學多學再多學,刻苦刻苦再刻苦,結果造成我國青少年精疲力竭,身體素質下降,智商下降,學習效果下降,求知欲下降,創造力下降;為了別人怎麼看,年輕人結婚必須要有車有房,隻要表麵風光,半輩子成為房奴車奴,勒緊褲帶過日子也心甘情願;為了別人怎麼看,寧短十年壽,寧可受屈辱,寧可冒風險也要往上爬;為了別人怎麼看,千千萬萬的人透支健康,千千萬萬的人忍受疾病折磨,千千萬萬的人提前死亡。所以老子正確地指出:“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也。”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常常會感受到滿足。感受到滿足,就是感受到幸福。因為,滿足就是目的,滿足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