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樣才能變得聰明、成熟、仁慈?怎樣才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格以及創造力?怎樣學會發現善、識別美、尋求真?一句話,怎樣才能更幸福地生活?實踐一再證明:閱讀經典名著是實現上述目的最可靠的途徑。
第一,閱讀是一種自然認知的需要,是探索未知事物的需要。猴子吃飽了以後,用指頭捅窟窿,這兒翻翻,那兒看看,它們並不是在找食物,而是在探索,想了解更多它們原來不知道的事物。幼兒都愛看動畫片,愛聽關於動物的故事,因為他們想了解自然界。
人與其他高等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人能通過第二信號係統即文字認識自然界和社會。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求知欲望,都想更多地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都喜歡閱讀。閱讀是對特大危險追根溯源的需要,是理解、係統化、分析、尋找聯係和意義的需要。閱讀會使人主觀上感到滿意、歡快,是自我實現的人增加幸福量的重要途徑。人的自然認知需要如果受挫,就會出現心理變態、自我厭惡、生活乏味、玩世不恭、不相信任何價值、不抱任何希望、人際關係瓦解、道德喪失等消極變化,痛苦量會隨之增加。
閱讀的顯著特征是享受性學習,是有興趣的學習。閱讀可以理解為悅讀。閱讀從內容上來講,一般指那些能滿足人的自然認知需要、能啟發人產生向善動機以及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經典名著;從目的上來講,沒有具體明確的功利目的,相對無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賺錢,因為閱讀是成長性需要,而非匱乏性需要;從方法上來講,閱讀是激活性的而非複製性的;從體驗上來講,是愉悅的放鬆的養腦的,沒有壓力感、緊張感和厭煩感,閱讀後會使心靈更安逸,而不是更空虛更焦慮。
第二,閱讀有利於實現體內平衡的目的。有機體是個整體,閱讀經典可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心理健康有助於生理健康。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原先臉色幹枯蒼白,無光澤,拜孔子為師後,醉心於讀書,過了一段時間,臉色紅潤,精神煥發。孔子問其故,回答說歸功於精讀做人、治國之書。馬克思說,一個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活的疲憊和痛楚。不少心理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有時光憑吃藥不見效,有經驗的醫生會給患者推薦一些有趣有益的書籍,要求他們去閱讀,往往會收到神奇的治療效果。呂正操、周有光、冰心、巴金創下了生命奇跡,活過了百歲,與他們一生手不釋卷,酷愛讀書,愉悅身心分不開。開國海軍少將吳西享年105歲,他就是個讀書迷。開國少將童陸生享年103歲,曾被評為“全國健康老人”,他把自己的養生之道概括為“三樂”,即心寬為樂、讀書為樂、助人為樂。一些經典名著本來就是健康長壽的秘籍。《道德經》是遠古智慧的傳承,閱讀《道德經》可以延年益壽。老子“道法自然”“虛靜逍遙”“知足常樂”的觀點以及修身養性的具體方法可以指引人們進入一個遠離煩惱的思想境界,在身體健康、精神愉悅中感受幸福。閱讀《紅樓夢》,不僅會使人享受到生動的故事情節帶給人的樂趣,還能夠從中學到許多醫學和保健知識。
第三,閱讀有利於實現心靈安逸的目的。沒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沒有心靈的安逸,然而,沒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就不可能有和諧的人際關係。閱讀經典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人的道德水平。閱讀經典就是讓善的陽光照耀理性,洞見真理,接近至善,遠離偏見和罪惡,使人逐漸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勇敢的人、節製的人和正義的人,成為一個被人們愛戴、尊敬的人,自然也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從小酷愛讀書,自學成才,一生不求名利,生活簡樸,被譽為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從自己的經曆中深切地體會到閱讀的重要性。他說,人隻有具備善的知識,才能做善事;人隻要具備了善的知識,就必然會做善事。經典名著中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他們的故事可以使人學到在自己有限的經曆中難以學到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使人從那些傑出人物身上學到優秀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