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閱讀中品嚐幸福甘露(2 / 2)

心靈安逸還必須通過審美需要的滿足去實現,而閱讀經典本身就是滿足審美需要,就是在享受心靈安逸的幸福。所以,德謨克利特說:大的快樂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所有經典名著都有慰藉靈魂的作用。一個審美水平較高的人會經常從閱讀經典名著中體驗到歡樂和興奮情緒,會體驗到更多的安祥和平靜。而那些審美水平較低的人,他們的生活相對要枯燥得多,他們常常會感到寂寞孤獨。他們看到的許多事物都會令他們心煩意亂。不知道用美來滋潤靈魂的人,他的心田就像荒涼的戈壁一樣,隻會稀稀拉拉地長出幾株蒿草。審美需要的喪失往往就是幸福的喪失。為什麼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說,像夏洛克這樣的人的靈魂就像黑夜一樣昏沉,心胸就像地獄一般幽暗,因為他們不懂得審美。《奧賽羅》裏的伊阿古也是一樣。審美需要缺失的人容易產生罪惡的念頭。

第四,閱讀有利於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目的。語詞是思維符號,在記憶中成串組合,稱之為聯想儲備。如果缺乏,將會導致思維的不連貫和不完整,嚴重妨礙思維過程,影響思維水平。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博覽群書可以積累巨大的信息量,建立起豐富的聯想儲備和通暢的網狀聯係,使思維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培根在《論學習》一書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明,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大智慧大作為的人必是大腦中聯想儲備豐富和網狀聯係通暢的人。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博覽群書,廣泛吸收了當時的各種思潮,構建了龐大的知識體係,成為人類智慧的寶島。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他的智慧和功績與閱讀分不開。

閱讀常常會使人豁然開朗半邊天。開闊知識和文化諸領域的視野是創造的前提。有位哲人說:誰把自己限定在狹窄的領域,誰就會失去類比的源泉。

統計資料表明:隻有那些避免了過早專業化並在青少年時期閱讀了大量書籍、有著豐富知識儲備的人才能較為持久地保持創造的青春。淩解放(筆名二月河)1968年參軍,在山西大同采煤期間,閱讀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中國通史》《奇門遁甲》《柳莊》《麻衣》等書籍,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寫作能力大幅度提高,最後才能寫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鴻篇巨作。

普希金說:靈感指的是心靈的一種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夠迅速地接受一連串印象,想象出一係列概念,並且能立刻理解這些印象和概念。靈感不是無本之木,不是無源之水,閱讀經典才是靈感的真正源泉。馬克思在填寫女兒所列調查表格的各項問題時,在“你最喜歡的工作”一欄裏填寫“翻閱書本”,不是指為了明確的功利目的而讀書,也不是係統查閱專門文獻,全憑嗅覺去閱讀、去瀏覽。閱讀是成長性動機,追求金錢財富是匱乏性動機。

興趣是前進的動力,失去興趣的學習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閱讀是有興趣的學習,是命運之神,是成功的基石。一個人要想增加幸福量,必須增加閱讀量。閱讀經典名著就是品嚐幸福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