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裏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是柏拉圖的學生,一直在柏拉圖的學院學習、任教。他不僅在哲學、政治學、邏輯學、曆史學、倫理學方麵作出了非凡的開創性的貢獻,而且在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領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他是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對後來人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亞裏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從認識人的功能入手,深刻論述了善與幸福的內在聯係。
亞裏士多德認為:要搞清幸福的真正性質是什麼,必須首先回答人的功能是什麼。他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功能,人的眼耳手足及身體各部分都各有特定的功能,人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功能。生長養育的生命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因為一切生物都有此功能;有感覺的生命也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因為一切動物都有此功能。餘下,即人的行為根據理性原理而具有的理想生活。理性原理有兩種,一是被動地服從理性指示的原理;一是主動地具有和行使理性能力的原理。理性生活亦有被動和主動兩種意義。人的功能,如果就是心靈遵循著或包含著一種理性原理的主動作用,那麼,人類的善,就應該是心靈合於德性的活動。假如德性不止一種,那麼人類的善就應該是合於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性的活動。因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靈合於完全德性的現實活動。
幸福既然是心靈完全合於德性的現實活動,那麼,什麼是德行呢?亞裏士多德認為,德性包括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德性;寬大和節製是道德的德性。理智德性是由訓練而產生和增長的;道德的德性則是習慣的結果。他說,德性的獲得如同技藝的獲得一樣,是要通過行為才能實現的。人由於從事建築而成為建築師,由於從事彈琴而成為琴師,由於實行正義而變成正義的人,由於實行節製和寬大而變成節製和寬大的人。決定我們習慣和性格的是行為,同樣的行為產生同樣的習慣和性格。
在亞裏士多德看來,德性就是用以調適情感和行為的。情感和行為都存在著過度與不及的可能,隻有德性才能使情感和行為保持適中。過度與不及是惡的特點,而適中則是德性的特點。在魯莽與懦弱之間選擇勇敢,在奢侈與吝嗇之間選擇慷慨,在無恥與怕羞之間選擇謙恭,在傲慢與自卑之間選擇自尊,如此等等,一句話,隻有避免過度與不及兩個極端,貫徹中庸之道,才能獲得幸福。
希臘三聖的上述觀點無疑是精辟而深刻的,其核心精神是:自然界存在著一個分層次的目的體係。這個目的體係的箭頭指向善。人的生活是這個目的體係的一部分,也有不同層次的目的,最後的目的是幸福。所以,善的方向一定是指引人靠近幸福的方向。隻有用善的知識武裝頭腦,才能從根本動機上,從靈魂深處使人心棄惡向善,也才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希臘三聖力圖把人們引領到具有高度理性智慧和德性智慧的水平上去,希望人們的行為都能遵循至善。這無疑對當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倫理價值和現實教育意義。一個人如果能遵循善即幸福的思想為人處世,肯定會在人生道路上多一些正確,少一些錯誤,多一些和諧,少一些紛爭,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痛苦。善即幸福的思想如果能發揚光大,像成克傑、劉誌軍、鄭筱萸、王懷忠、胡長清、許宗衡這樣一些靈魂由光明轉向黑暗的人將會越來越少,毫無疑問,社會將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人類將會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