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柏拉圖論善與幸福(1 / 1)

柏拉圖(前427年~前347年),蘇格拉底的學生,亞裏士多德的老師,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黑格爾把柏拉圖譽為人類精神的導師。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接觸到當時的各種思潮。18歲拜蘇格拉底為師,28歲時蘇格拉底被處死,受到沉重打擊,不想在雅典待下去了,於是就出國漫遊考察,宣傳他的政治主張。40歲回到雅典開辦學園,一邊教學,一邊著書立說。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培養哲學家和政治家的搖籃。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理想國》一書深入地探討了善與幸福的關係。

柏拉圖認為,在感性世界背後有一個理念世界,前者是直觀的、感性的、經驗的可見世界;後者是抽象的、理性的、超驗的可知世界。萬事萬物都各有自己的理念,其中,最高的理念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是各種理念得以派生的終極根據,是感性事物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標。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柏拉圖用太陽作比喻,即著名的“日喻”。

善的理念好比天上的太陽,人的理智好比人的眼睛,知識和真理好比各類可見的物質。我們的眼睛雖然有視力,但天上若無太陽,大地處於黑暗狀態,眼睛就看不見物質。同樣的道理,宇宙若無善的理念,理智就失去依托,知識或真理就無從獲得。太陽光線的存在是我們能看得見物質的原因,善的理念的存在是我們能洞悉真理的原因。善的理念就是可知世界的太陽。人如果不知道善的理念,就如同見不到光線一樣,眼前是一團漆黑,毫無幸福可言。人的靈魂要從可見世界轉入可知世界,就必須學習和掌握善的理念。對於善的理念的追求,是抵達幸福的唯一途徑。隻有洞悉善的理念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柏拉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就是引導人們去認識善的理念。

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由三部分組成,即理性、意誌和欲望。它們分別處於身體的不同部位: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最優秀的部分,具有認識真理的智慧功能,居於人的腦部;意誌具有產生激情與勇敢、作出行為的功能,位於人的心髒;欲望是靈魂中最低級的部分,具有追求物質和肉欲滿足的功能,居於人的腹部。如果靈魂的各部分各自為政,靈魂就不能達到整體的善。隻有讓理性統帥各個部分,協調各部分的活動,才能達到整體的善,才能實現靈魂的和諧,也才能成為幸福的人。相反,若是靈魂各部分不服從理性的支配,相互矛盾衝突,靈魂就不會和諧。靈魂和諧的人智慧、勇敢、節製、正義,因而幸福;破壞了靈魂的和諧秩序,就會產生不正義、無知、怯懦、放蕩以及各種各樣的惡。人的惡來之於理性的喪失和靈魂內部的衝突。

柏拉圖把沒有認識善的理念的人比作一群從小就住在洞穴的囚徒,麵對洞壁,身體被束著不能走動,頭頸被夾住不能轉動。在他們背後的上方,遠遠燃燒著一個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間有一堵低牆。在這堵牆的後麵,又有些別的人手中拿著各色各樣的假人或假獸,把它們高舉過牆,讓他們做出動作,這些人時而交談,時而又不作聲。於是,這些囚徒隻能像看電影那樣看見投射在他們麵前牆壁上的影像。他們把這些影像當作真實的東西。此時,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轉過頭來環視四周,他看見了火炬和實物,但他卻以為他現在看到的是影像,原先看到的虛幻的影像才是真實的。而當他終於來到洞口,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他學會了先看陰影,然後看事物本身,之後仰望天空,直接觀看太陽。此時,他終於懂得先前的洞穴生活是多麼的悲哀,並慶幸自己的這一轉變,而替那些沒有走出洞穴的夥伴們深感遺憾。

“洞喻”的用意就是告訴我們,在人類靈魂的記憶中,就已有了至善的理念,而現實社會的各種偏見和虛名浮利蒙蔽和囚禁了靈魂,使靈魂處於黑暗之中。隻有從欲望的枷鎖中擺脫出來,從理性的內省中恢複對至善的記憶,靈魂就會由黑暗轉向光明。靈魂的轉向決定人的命運。人的靈魂由黑暗轉向光明,接近至善,通往幸福;由光明轉向黑暗,遠離至善,通往痛苦。

柏拉圖還認為,靈魂三部分的不同結構形成不同的人格:理性居於支配地位的為理智型;意誌居於支配地位的為意誌型;欲望居於支配地位的為欲望型。理智型的人適合擔任決策者,意誌型的人適合擔任決策的貫徹執行者,欲望型的人則必須在理智型的人的領導下從事各種謀生的職業。在一個國家,理智型的人擔任領導,各種不同人格的人能夠各職其職,則社會必然和諧,必然大治,必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如果欲望型的人擔任領導,則必然賄賂公行,危機四伏,天下大亂,衰敗滅亡,人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