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格拉底論善與幸福(1 / 1)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說: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蘇格拉底被譽為最有智慧的人、古希臘人的精神領袖、西方文化思想的先導者、人類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的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少時隨父學藝,酷愛讀書。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他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麵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向他請教,聆聽他的教導。他曾三次參軍。40歲左右成名。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因信奉新神、攻擊民主政治被判處死刑,飲鴆而亡。他在臨死前說:“死要麼是沒有夢的睡眠;要麼是靈魂移居到另外一個世界。”喝完毒酒,囑咐弟子還上欠別人的一隻雞,而後安詳地閉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穿粗布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不講究,專心致誌做學問。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蘇格拉底把幸福問題納入哲學之中,對善與幸福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明確提出了“善即幸福”的命題。

蘇格拉底認為:善分為不同層次,最後的善是至善;人的生活也有不同層次的目的,最後的目的是幸福。善與人的生活目的是對應的,所以幸福就是至善。善是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的必要條件和基本前提。無論是什麼階層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隻要他們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行,那麼,他們就會成為幸福的人,否則就是不幸的人。不擇手段聚斂財富,損害他人和公共利益,實際上遠離至善,是不幸福的,是誤認的幸福。

蘇格拉底主張靈魂的善是真正的幸福的源泉。良心的普遍存在,證明了靈魂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隻要做了一件合乎良心的事,必然就會多一份心靈安逸;隻要做了一件違背良心的事,就會多一份心靈不安。說明人的靈魂中包含著正確領會至善意圖的功能。肉體易逝,靈魂不朽。對宇宙和人生的探究不應向外,而應求諸於己。蘇格拉底說:“我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試圖說服你們,青年人和老年人,要首先和主要去關心你的心靈的最大幸福,而不要去關心肉體享受和財產。我要到處去宣稱:財富不能帶來善,而善能帶來財富和其他一切幸福,不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都是如此。”

蘇格拉底認為:雖然人的靈魂中包含著正確領會至善意圖的功能,但是這種功能會因欲望和社會中邪惡觀念的腐蝕而弱化,甚至完全喪失。隻有這種功能完全被理性認知以後,才能成為人的行動指南。所以,幸福源於美德,美德源於善的知識。人隻有具備善的知識,才能做善事,人隻要具備了善的知識,就必然會做善事。許多人不幸福的原因在於他們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一旦了解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就不會為財富而作惡了,就能避免因犯罪而造成的不幸。

蘇格拉底指的幸福的真正含義就是至善,就是關於善的知識。善的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蘇格拉底的幸福觀是:知識——美德——幸福。知識是前提條件,美德是實現幸福的途徑,幸福是知識和道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