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中的幸福智慧主要體現在著名的兩世吉慶說,也稱兩世幸福說。
與佛教和基督教不同,伊斯蘭教不主張禁欲和苦行。它既著眼於今世的幸福,又重視追求後世的幸福,並鼓勵穆斯林為獲得兩世的幸福而努力。《古蘭經》講:“誰想獲得今世的報酬,我給誰今世的報酬,誰想獲得後世的報酬,我給誰後世的報酬。”(3:145)伊斯蘭教從來不把人的正當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乃至兩性之間合法的性生活看作是產生罪惡的根源。而對今世一切正當的合理的自然欲望的滿足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伊斯蘭教認為,今世是美好的,今世充滿著自然的快樂。有田地、有莊稼、有園圃、有財產、有妻室、有子嗣等。在今世,物質需要的滿足是一種幸福,也是獲得高級幸福的條件和基礎。人如果長期處於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惡劣生存環境中,肯定是不幸福的。維持生命存在的基本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良好的教育、人格的完善、道德的堅守、潛能的發揮、事業的成功通常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古蘭經)強調:“你們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人們既然來到美好的今世,就要滿足應當滿足的需要,享受應當享受的幸福。不悲觀失望,不消極遁世,不虛度年華,不碌碌無為。要珍惜歲月、達觀向上、積極進取、勤奮勞動、創造財富、澤被大眾,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伊斯蘭教對今世幸福和後世幸福的辯證統一,很好地彌補了佛教和基督教矯枉過正的缺陷,使人們能夠在不犧牲今世幸福的同時,謀求道德的完善和靈魂的升華。
伊斯蘭教雖然肯定今世物質幸福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但絕不把今世的幸福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麵,絕不把物質需要的滿足與今世幸福完全畫等號。伊斯蘭教認為,今世的幸福既包括物質幸福,又包括精神幸福,隻有物質幸福而無精神幸福是不完整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人們都在不懈地追求金錢、權力、榮譽、地位,但僅有這些東西,而無心靈的安寧,人也不會覺得幸福。人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感到迷茫和空虛?為什麼會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為什麼會常常出現沮喪、焦慮和悲觀失望的情緒?就是因為人沒有感受到精神幸福。
伊斯蘭教認為,心靈的安靜是精神幸福的集中表現,人如果沒有心靈的安靜就沒有精神幸福可言。人要想獲得心靈的安靜,隻有一個源泉,那就是信仰安拉。《古蘭經》說:“他們信道,他們的心境因記憶安拉而安靜,真的,一切心境因記憶安拉而安靜。”(13:28)信仰安拉、力行善功能淨化心靈、平衡心理、填補空虛、消除煩惱,能帶給人知足、平和、寧靜的幸福,使人對未來充滿希望。人有了信仰,即便身處險境、麵對死亡也會處之泰然,其他的困難和挫折也就更無須放在心上了。由此可見,伊斯蘭教所倡導的今世幸福,既不是禁欲主義和苦行主義,也不是拜金主義和極端享樂主義,而是一種合乎自然的、理性的、充實的、有節製的幸福。
伊斯蘭教認為,今世的幸福固然很重要,但今世畢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人還有後世,今世與後世之間又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係,所以,人不能隻考慮今世而不考慮後世,不能隻謀今世的幸福而不謀後世的幸福。與後世幸福相比,今世的幸福是短暫的、不完滿的。《古蘭經》說:“你們應當知道:今世生活,隻是遊戲、娛樂、點綴、矜誇,以財產和子孫的富庶相爭勝;譬如時雨,使田苗滋長,農夫見了非常高興,嗣後,田苗枯槁,你看它變成黃色的,繼而零落。”(57:20)今世隻不過是一場短暫的遊戲,“財產和後嗣是今世生活的裝飾”(18:46),“今世的生活比起後世的生活來,隻是一種(暫時)的享受”(13:26)。更何況,人一旦死去,財產帶之不去。永恒的幸福、真實的幸福、完滿的幸福不在今世,而在後世。
《古蘭經》對後世幸福的描述是具體、形象、生動和令人神往的。能夠享受到後世幸福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名為“天園”的極樂世界。“天園裏樹蔭漫漫,流水潺潺”,“四季不絕”,(56∶30~33)“不覺炎熱,也不覺嚴寒”(76:13);天園中有水質不腐的水河、乳味不變的乳河、飲者稱快的酒河、蜜質純潔的蜜河(47:15),供人們自由飲用;天園裏還有常摘不盡的各種水果樹,其中有無刺的酸棗樹、結實累累的香蕉樹,(56∶28~29)還有葡萄(78:32)、海棗、石榴(55:68)等;天園居民“戴的是金鐲和珍珠,穿的是絲綢”(35:33),還有兩乳圓潤、年齡劃一的少女(78∶33);天園中的人從不鉤心鬥角,皆能和平共處,“他們在天園裏,聽不到惡言和謊話”,唯獨聽到的是“祝你們平安”(56:25~26),他們過著無憂無懼的日子(43:68),他們“毫不辛苦,毫不疲倦”(35:35)。天園就是幸福的樂園。天園幸福是永恒的幸福,是真實的幸福,是完滿的幸福,是真主對信仰伊斯蘭教並行善者的最後恩惠,也是所有穆斯林追求的最理想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