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健康
什麼是健康。是不是身體沒有疾病就算健康呢?回答是否定的。身體沒有病,隻是人的生理機能正常,但軀體上的健康並不能說明人在心理狀態、精神、情緒和社會適應方麵都是完好的。因為健康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等方麵的因素。
人的心理狀態不好會影響到人的生理機能,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誘發多種疾病,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沒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同樣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世界衛生組織通過的《組織法》給“健康”下了一個定義:健康就是保持人類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
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什麼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有如下標準:
1.沒有意識障礙
除了睡眠狀態以外,能夠清晰地識別自我、他人、環境和時間。
2.沒有感覺障礙
對事物的感知客觀、正確,沒有視覺、聽覺、觸覺在內的錯覺和虛幻的感覺。
3.沒有思維障礙
言語有條理、思維連貫,沒有被動的或體驗為不屬於自我的思維,沒有強迫性思維,沒有無端的敵意。
4.沒有注意力障礙
注意力集中,在進行意誌活動的同時,對客觀環境保持適度的警覺。
5.沒有記憶力障礙
遠記憶力、近記憶力及即刻記憶力均在正常範圍內,沒有異常的遺忘、沒有記憶的錯構和虛構。
6.沒有智能障礙
一般常識、計算力、判斷力、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符合所受教育的水平。
7.沒有情緒障礙
自己沒有感到過度的壓抑、緊張、焦慮和恐懼,沒有無端的興奮、激動,情感反應與其精神活動和周圍的環境相協調。
8.沒有意誌活動障礙
有正確的睡眠和進食規律,有正確的學習、工作態度。
9.沒有行為障礙
沒有過於壓迫或衝動的意向,沒有對於自身、別人傷害的企圖,對事物沒有破壞的意向。
(二)健康的標準用“五有”來衡量
(1)有明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人要有理想、有抱負、有執著的追求,人是一種不斷追求的生命,你怎樣的追求,就擁有怎樣的人生。人的追求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生活的追求;第二層次是功名利祿的追求;第三層次是真善美的追求。這是最高的追求。一個人追求的層次越高,他的人生境界也就越高,偉大的目標才能產生偉大的力量。孔繁森同誌說:“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2)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不僅是生物的人,還是社會的人,不僅要適應自然環境,更要適應社會人群,統稱社會環境。適應乃是個體為滿足生存需要與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從而改造環境以適應個體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適應環境的需要。現代社會極為複雜多變,對適應的要求超過任何時期,有良好適應能力的人,與客觀環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觸,和家庭、單位、社會人群都能和諧相處,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麵對現實,沉浮自如,榮辱不驚,保持良好的情緒,做出正常有效的反應,能創造性地進行工作,以出色的貢獻於社會,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3)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著名的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人際關係失調而帶來的。”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往往結成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如夫妻關係、父子大係、上下級關係、同誌關係、鄰裏關係等。這些關係都非常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人際關係確立、變化及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交往雙方之間各自需要滿足與否以及滿足的程度如何。搞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是關心別人、尊重別人、理解寬容和幫助別人。不關心別人、自私自利的人、傲慢驕橫的人是不可能有良好人際關係的。
(4)有自知之明。古人雲:“人貴有自知之明”,又說:“知人難,知己更難”,說明做到自知之明是非常不容易的。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意識中都有一種隱藏很深的防衛機製,叫“護短機製”,人都護短,把自己缺點錯誤掩蓋起來,或把它歸罪於客觀環境或別人。有些老年人、領導人、曆史上有不朽功績的人,要求別人尊敬他,不願檢討自己的言行,這都是頭腦中護短機製作祟,沒有自知之明。如何做到自知之明呢?第一、要正確、客觀、透徹認識自己,這是人類的最高智慧、最大的聰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第二、要愉快地、滿意地接納自己,不拒絕自己、不偏袒自己、不欺騙自己;第三、自覺地控製自己。用理智控製自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誌。曆史上曾有些不可一世的人物,可以控製一個部門、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但卻不能控製自己,最終導致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