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者,發宜多梳,麵宜常擦,目宜常運,耳宜常筌,舌宜抵齶,齒宜常叩,津宜常咽。
——清·尤乘《壽世青編·修養餘言》
[注釋] 發為“血之餘”,腎之外華;麵為心之外華,手足陽明經所過之處;目為肝之竅,五髒六腑精氣上注之處,又為“心之使”;耳為腎之竅,亦為心之竅,又是宗脈所聚之處;舌亦為心之竅,又與其他諸多髒腑相關;齒為“骨之餘”,與腎密切相關;津,指涎、唾等口中津液,主與脾腎相關。梳發、擦麵、運目、筌耳、抵齶、叩齒、咽津等,有益五髒六腑,有益於陰陽協調,所以為養生保健的有效措施。
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注釋] 養性即養生。善於養生的人,能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適時適量的飲食,必待已饑餓而後食,已口渴而後飲,食宜餐數多而量少,不宜餐數少而量多。這是保護脾胃,強身防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方法。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
——清·袁開昌《養生三要衛生精義》
[注釋] 慈,仁慈、寬容;儉,生活儉樸、不尚奢侈;和,平和、和諧;靜,寧靜、主之以靜,動中求靜。能做到慈、儉、和、靜四個字,那麼人的壽命就可以延長。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
——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注釋] 精為身之本,氣為形之充,神為形之主,無神形不可活。精能生神化氣,氣能固精養神。精氣神三者充足、相互協調,是人健康長壽的根本。故為養生家之三寶。故養生必須知固精、養氣、調神之道。
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 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和從其欲,皆得所願。
——《素問上古天真論》
[注釋]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思想上能夠清靜怡情逸誌而沒有過分的貪求;心神安定,臨事不驚慌、不恐懼;參加勞動量力而行,不使之感到疲勞;精神清靜,人體真元之氣就會和調;隻要不是貪而無厭,他們的欲望就容易滿足。
心神宜恬靜而毋躁擾,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風寒暑溫之謹避,行立坐臥之有常,何勞怯之有哉。
——明·虞摶《醫學正傳勞極》
[注釋] 人們在生活中,心情應該淡泊寧靜,不能躁擾不寧;飲食應有節製而適中,不能暴飲暴食;風寒暑濕等賊風虛邪應避之有時;行立坐臥的強弱動靜應適中而有規律,這樣就不會因七情、飲食、起居而損傷機體,也就不會有勞怯虛損的病症發生了。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
[注釋] 食宜,指飲食衛生和飲食營養。飲食是人賴以生存和保持健康,達到長壽的必要條件。但若不知食宜,飲食不節,不潔,或飲食偏嗜,不明“五穀為補、五菜為養、五果為助”,不明五味所入、所宜、所勝、所禁之理,飲食失宜,不僅損傷脾胃,變生多種疾病,而且也影響健康和壽命。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故半百而衰也。
——《素問上古天真論》
[注釋] 不懂養生的人,酒色無度,生活無規律,尤其是醉後入房,精液枯竭益甚,失天腎氣被耗散殆盡。不知保養精氣的充足,不注意精神調養與合理使用腦力和體力,追求一時的快意,違反正常生活的樂趣,作息無常規。這樣易發生疾病,導致過早地衰老,不能終其天年,“半百而衰”。以上諸“以妄為常”者,均是養生保健之大忌。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斷,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
——清·程杏軒《醫述醫學溯源》
[注釋] 名利傷精力,喜怒傷心肝,聲色傷腎精,滋味傷脾胃,神慮傷心脾,此五者都是人所難免,欲去之並非容易,故說“五難”,人能去此“五難”,則臻壽域。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方》
[注釋] 養生的方法,不可過長時間地行走、站立、坐著、臥眠、目視、耳聽。因久行可以傷筋,久立可以傷骨,久坐可以傷肉,久臥導致傷氣,久視導致傷血,久聽則能傷神。說明人體應保持勞逸適度,使氣血和暢,髒腑協調,可無疾患;若過度勞累和安逸,均可傷形體和氣血,進而影響髒腑功能,引起疾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素問四氣神大論》
[注釋] 治未病,就是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傳變。醫術高明的人,講究預防為主。平亂也著重於未亂之前。平時保持正氣充足,外邪無從幹擾,否則臨渴而掘井,則為時已晚矣。《內經》的這一防重於治的思想,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素順生氣通天論》
[注釋] 本語是生氣通天論篇的結束語,強調指出:隻有謹慎地遵守一切養生道理的法規準繩,諸如避風寒,慎起居,謹勞欲、節飲食,陰陽不失偏頗,那麼就可以延年益壽,身體健康。
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晉·楊泉《物理論》
[注釋] 醫生,必須是堅持正道,品德高尚的人。如果醫生無赤誠濟世仁愛之心,是不能把貴於千金的生命托付給他的;如果醫生不聰明好學,不通達事理,這樣的人就不配為醫生;如果醫生不謙遜廉潔、不樸實善良,這樣的人就不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