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與交流同時進行。當代著名戲劇家諾裏斯,霍頓曾經指出,戲劇演出的特殊性就在於“表演者和觀眾隻有通過戲劇才能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進行交流。人們是永遠無法和電彩銀幕或電視屏幕土的形象真正進行交流的”。的確,在各種演出或表演的現場,表演者即傳播者的一舉手一投足,藝術語言的每一個組合,情節的細微演進等,都會立即引起觀眾或讚賞或冷漠或激動或深思等情感反應,而觀眾的反應又會馬上反饋給表演者,直接對演出者的表演狀態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整個藝術作品的演出效果。正如許多演員都曾表示過,觀眾的掌聲是對他們最大的鼓勵和最髙評價。而掌聲~這一經過傳播者和受傳者雙方交流後的產物,無疑隻有身在現場傳播中的演出者,才能真切地感受和享受到。現場傳播方式不僅僅在藝術演出活動中大量運用,書法家、畫家在某一公開場所現場揮毫等,運用的其實也是現場傳播方式。
展覽性傳播方式,是指傳播者發出藝術信息之後(無論傳播者是否在場)、受傳者僅與發送出來的藝術信息麵對、交流的藝術傳播方式。因為采用這種傳播方式的多為展覽性藝術作品,如博物館、畫廊裏展出來的美術、攝影作品,公共場所裏矗立的雕塑作品及藝術建築等,故以“展覽性”為這種傳播方式命名。如果說在現場傳播方式裏,創作、傳播與觀賞、交流、反饋同時進行的話,那麼,在展覽性傳播方式中,往往是創作、傳播者的工作完成之後,受傳者的觀賞、反饋及雙方的交流才開始,而且是陸陸續續、在一段較長時間內才得到完成的。因此,展覽性傳播方式的信息反饋和交流速度較現場傳播方式要慢得多,而且也沒有現場傳播方式那種相互感染、群情振奮的如火如荼的傳播氛圍,但也由此更有利於受傳者在獨自靜觀藝術作品時進行沉思、體悟和理解。展覽性傳播方式同樣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播方式,當我們人類的遠祖將他們的生活和所思所想刻繪在山壁、器皿上後,對於觀者來說,他們所接受的就已經是展覽性傳播方式了。展覽性傳播方式包含的內容也較為廣泛,不僅僅限於展覽性藝術作品,當一部文學作品或劇作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於民間時,所體現的也是展覽性傳播方式。
大眾傳播方式是人類曆史晚近的產物,是印刷術、光學、電子學等科學技術發明和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後才出現的一種傳播方式。它主要是指通過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來傳播藝術信息的方法和過程。這種傳播方式具有四個特點:
第一,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符號進行傳播。文字是語言藝術的載體,聲音是音樂藝術的載體,圖像是造型藝術的載體,聲、像具備則是綜合性藝術的載體。同時,文字、圖像、聲音又是報刊、書籍、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存在方式。因此,運用大眾傳播媒介來傳播藝術信息,就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了。
第二,采用某種機械係統複製藝術信息。如果說受傳者在現場傳播方式和展覽性傳播方式中麵對的是藝術信息的“真跡”的話,那麼,受傳者在大眾傳播方式中接受的則是通過某種機械係統複製出來的藝術信息。這種複製機械係統包括印刷機、無線電視轉播台及錄音錄像複製係統等。正是由於有這種複製機械係統,一本承載著同樣藝術信息的書籍、雜誌,可以印刷成十幾萬乃至上百萬份,一部同樣的電影可以製成許多拷貝,一盤錄音帶或錄像帶也可以複製成成千上萬盒相同內容的作品。所以,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絕大多數受傳者接受的都是複製藝術信息。
第三,擁有廣泛和眾多的受傳者。正因為大眾傳播方式中的受傳者接受的大都是複製藝術信息,以,許多不同地方、不同階層的受傳者,既可以在同一時間裏進行藝術接受,也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隨時隨地進行藝術接受。必須像現場傳播方式和展覽性傳播方式中的受傳者,必須親赴傳播現場,甚至必須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接受。這種接受的隨意性和自由性,使得大眾傳播的藝術信息擁有極為眾多的受傳者,最多時既能夠像除夕時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樣同時擁有近十億電視觀眾,又能夠像《三國演義》出版之後差不多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識字的中國人甚至一些外國人都閱讀過它,這是其它藝術傳播方式所無法企及的。
第四,藝術信息的反饋較為困難。由於報刊、書籍、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使得藝術的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具有了一定空間、時間距離;更由於大眾傳播方式中的受傳者不僅眾多、雜亂,而且分散、隱匿,缺乏集中性。所以,對於藝術的傳播者來說,要想及時獲得藝術接受者的較為集中的反饋信息,是有一定難度的。藝術傳播者隻有在藝術信息發送出去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或通過召開專門的座談會,或通過調查統計,或通過搜集報刊等媒介上的零散評論文章,得到反饋信息,並以此來調整或改變藝術傳播內容,因此,大眾傳播方式中的藝術傳播者們與展覽性傳播方式中的藝術傳播者一樣,都很難享受到現場傳播、現場交流的那種如火如荼、如癡如醉的現場氣氛和激動人心的鮮花和掌聲。
其實,不隻是藝術的大眾傳播方式存在著遺憾,現場傳播方式或展覽性傳播方式也都存在著不足之處。現場傳播方式和展覽傳播方式由於其特有的現場性和展出特點,而帶來了傳播範圍較小、受傳者較少、傳播效果易受物質條件限製等局限性。為了克服各自的缺憾,同時也為了更大的提髙藝術傳播的效果、更好地發揮藝術傳播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三種傳播開始相互滲透,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和提高。
一、藝術鑒賞
(一)藝術鑒賞的涵義
藝術鑒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力求獲得多元審美價值的積極能動的欣賞和再創造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藝術鑒賞是指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它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與複雜的心理機製。藝術鑒賞是藝術家與藝術觀眾之間的雙向交流,是觀眾的審美再創造。
根據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藝術品如同物質產品一樣,也要進入消費市場。藝術消費和物質消費是不是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呢?不是。藝術消費除了要遵守生產消費的一般原理之外,還有特殊的規律,因為藝術生產有著自己的特征。從消費性質來看,物質消費是以實用為目的的一次性純粹消費,消費主體對消費客體存在的僅僅是使用其所提供的功用,不參與物質生產;藝術消費是一種審美再創造,它不是以實用為目的的一次性消費,而是永久性消費。消費主體以審美為旨歸,對消費客體進行創造性消費,與產品生產者一起完成藝術創作。我們買了麵包和蘋果,食用之後就失去了原來的存在形式,我們也不會與麵包生產廠家和蘋果栽培者一道生產。而我們麵對一件藝術品如一首歌或一幅畫,卻可以永久性地欣賞,隨著年齡、環境的變化,它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藝術享受,不同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受。換句話說,一件藝術作品由於消費主體的變易一不同的消費主體或消費主體的變化一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因為觀眾在進行藝術鑒賞時融入了自身的人生經驗與審美趣味。之所以說藝術鑒賞是一種審美再創造,因為藝術鑒賞是藝術創作裏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構成了藝術創作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