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鑒賞、批評構成關於藝術接受的基礎理論。本章就是要了解藝術傳播的涵義、理解藝術傳播的社會內涵、掌握藝術傳播的要素;理解藝術鑒賞的主體性,掌握藝術鑒賞的過程,理解審美效應中共鳴、淨化、領悟的涵義;理解藝術批評的內涵與功能,掌握藝術批評的標準、形態及特征。

藝術接受,顧名思義是對藝術接受活動的研究。而藝術四個元素中,受眾是最後引起藝術理論界關注的。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是藝術對世界的摹仿,即藝術作品所反映的內容。中國很早就有知人論世之說,歐洲自從法國批評家聖佩夫注重從藝術家的視角關照藝術作品以來,藝術家的生平與性格就已成為藝術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20世紀之後,藝術研究本體化趨勢明顯,以新批評和形式主義理論為代表的藝術理論主要從藝術的文本來關照藝術,如藝術語言與藝術形式等範疇。這樣,在2000多年的藝術研究史上,藝術理論相繼關照了藝術所反映的世界、藝術創作主體一一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文本。直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才注意到藝術的最後一個重要元素:觀眾,即藝術接受。

根據馬克思關於藝術生產的理論,藝術生產像物質生產一樣,也要經過生產一一消費的過程,藝術消費對藝術生產構成製約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瑙曼從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出發,認為藝術也存在藝術生產——藝術品一一藝術消費過程,接受美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藝術消費,現象學、闡釋學與接受美學都開始關注藝術接受問題,其中接受美學在藝術接受方麵的研究尤其富有成果。

一、藝術傳播

(一)藝術傳播的涵義

傳播指的是某種信息在時間和空間的移動和變化,進而達到公共化和社會化的過程。藝術傳播是指借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使藝術信息和作品得到擴展和蔓延,並傳遞給藝術接受者的過程。

傳播就是信息的共享行為,當我們進行傳播時,我們是在試圖與他人建立共同意識,也就是試圖共享信息。十字街頭的紅綠燈所傳達出的信號是要求人們遵守交通規則;教師授課,是在傳播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一一知識、技能;廣播、電視傳播的是世界各地的各種信息和各種節目,讓人們及時地了解世界和分享精神產品。傳播為人們提供思考、決策、行動的信息資料、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使傳播者與接受者共享信息。傳播是人類的社會本能,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行為,如剛出生的嬰兒,會通過哭聲表達他的本能欲望;聾啞人可以通過其體態語言進行表情達意。可見,傳播的行為發生在任何形態的人類社會,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感情、進行各種精神交往都離不開傳播。藝術傳播的物質媒介如傳播文學、攝影等藝術作品的報刊、雜誌,傳播電影作品的放映設備,傳播電視劇等作品的電視播出和接收設備,傳播音樂節目的播出和接受設備等。藝術傳播方式是指傳播藝術品的物質媒介的運行方式,如有線廣播和無線廣播技術"光盤銷售、藝術展覽等等。

(二)藝術傳播的要素

藝術信息、受傳者、傳播主體、傳播媒介是構成藝術傳播的要素。

藝術傳播畢人類傳播行為的一部分,是人類傳播活動的一個子係統,在這個係統中,同樣存在著一般傳播過程中的基本睪素。從藝術傳播過程的物質形態來看,藝術信息、受傳者、傳播主體、傳播媒介是構成藝術傳播的四個要素,其基本過程是:

傳播主體——藝術信息——傳播媒介——受傳者。

其中,傳播主體是信源,是信息的編碼者,也就是藝術作品的創造與製作者,就像新聞信息的信源是新聞報道的采製者一樣;藝術信息是藝術傳播的對象,是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及其所表達的意蘊,就像報紙上刊登的、廣播和電視中播出的報道一樣;傳播媒介是指藝術作品與藝術作品的受傳者之間的中介,也就是拉斯韋爾礦模式中的“傳播渠道”。豪澤爾在談到藝術的傳播問題時提出了“中介體製”的概念,他說:“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消費之間的中介體製是藝術傳播的必經之路,它們可以說是藝術社會學的流動網。

這些中介體製包括宮廷、沙龍、同人俱樂部、藝術家茶話會、藝術家協會、藝術家聚居地、藝術工作室、學校、藝術學院、劇院、音樂會、出版社、博物館、展覽會和各種非官方的藝術團體。”藝術傳播的媒介首先是一大批在各種藝術機構中任職的工作人員,如藝術編輯、藝術教師、展覽館和博物館的研究和管理人員,以及出版商、畫廊老板、藝術經紀人等。他們中的許多人同時又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如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等;

第二部分是各種藝術機構,在美術藝術傳播中,它們是博物館、畫廊等展覽和收藏機構,在音樂、戲劇和電影藝術傳播中,它們是音樂廳、劇場、電影院等;在文學的藝術傳播中,它們是出版社、雜誌社、書店等,此外,藝術教育機構,如藝術院校、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在藝術傳播中也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受傳者是藝術接受的主體,是藝術作品的欣賞者和消費者。受傳者對藝術信息的譯碼過程就是對藝術作品的鑒賞、體驗和領悟過程。藝術信息能否被受傳者接受,受欣賞者審美能力的影響。在藝術傳播中,受藝術作品整體性、多義性和意義模糊性的影響,受傳者對藝術信息的領會呈現多樣化特點。藝術信息能否滿足受傳者的精神需要,直接影響藝術作品的價值。受傳者的精神需要同時製約和影響藝術作品的生產和創造趨向。

(三)藝術傳播的方式

藝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種,即現場傳播方式、展覽性傳播方式和大眾傳播方式。

現場藝術傳播方式,是指傳播者與受傳者麵對麵進行藝術信息交流的傳播方式。這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傳播方式,當我們人類唱出第一句勞動號子時,那唱者與聽者之間的傳播就是一種現場傳播。同時,這又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傳播方式,當古希臘、羅馬的大劇院裏上演著令人蕩,回腸的命運悲劇時,那感染觀眾的就是現場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方式有三個特點:

第一,藝術的傳播者與受傳者均在現場。在運用現場傳播方式的藝術活動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雖然往往以舞台或類似於舞台的場地相隔,舞台上是傳播者,舞台下是受傳者,但卻始終處於同一時空,感受同一種藝術氛圍。現代藝術活動中更有撤去舞台、使傳播者與受傳者的距離更為接近、甚至融為一體的情況出現,在這種場合裏,傳播者與受傳者同在現場的感覺就更為強烈了。

第二,直接運用藝術語言為傳播媒介。這裏的藝術語言涵義廣泛,既可以是音樂的旋律、聲音及演奏的場麵,也可以是戲劇的對白、動作、場次,還可以是舞蹈的動作、造型、布景,以及繪畫的色彩、線條,書法的筆劃、走勢等。在現場傳播方式中,藝術語言往往從始至終以演示的形式出現,並且直接麵對受傳者,有條不紊、意味深長地表達著一個完整有序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語言作為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和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創作者、傳播者所創造和發送的藝術信息傳達給受傳者一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