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批評有許多流派,如實驗心理學批評、格式塔心理學批評、精神分析學等。這裏主要介紹精神分析學。
精神分析學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藝術批評學派。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由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組成的。無意識是人的本能,如性欲等,它構成了藝術創作的最初動機與原動力。藝術是白日夢,它把現實中無法實11的願望以藝術來完成。他往往通過對藝術形象的分析揭示出其心理狀態,如他提出俄狄浦斯情結是一種戀母情結。用這個理論來分析勞倫斯的《凡子與情人》十分恰當,雖然勞倫斯並不歡迎這種理論。當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過多地強調性:對藝術的作用,帶有泛性論色彩,呈現了明顯的偏頗。他的學生榮格提出集體無意識學說,對他的理論進行修正,發展了精神分析學。
精神分析學的批評,著重於從藝術作品的分析中論證作家的潛意識、本能欲望如何成為創作的動機,並就文學的效果與特點所產生的影響做出心理學的解釋。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創作是本能衝動“升華”的結果,也是得不到現實滿足的欲望的補償;他不僅從這種升華和補償中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讓人分享這種“補償”而解除了精神緊張;同時作家“在表達他的幻想時提供我們以,純粹的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的樂趣”。弗洛伊德的追隨者、英國醫生歐納斯特“瓊斯對於《哈姆萊特》的解析,是運用這種批評方法的一個範例。
精神分析學是20世紀藝術批評的重要學派。它為藝術研究深入人類的心靈,尤其無意識狀態開辟了新道路,為人類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嚐試。
格式塔心理學的批評則著重於藝術或文學作品的整體完形結構的評價,其理論依據是格式塔心理學的若幹基本原則。在格式塔心理學中,最基本的一條是組織,它包括圖形和背景、鄰近辱則、類似原則、良好完形原則和閉合原則等。符合這些原則就容易組成整體,構成完形。它認為,一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是先於部分而決定各個部分的性質和意義的,這本身是一種心理現象。因而,不把握事物的整體和統一結構,就沒有創作和欣賞作品。由於藝術家的活動,是對有意義的現實的整體結構樣式的感知和把握,批評作品也就必須從作品整體完形結構中才能了解其真實的含義並表達藝術家的心靈。
心理批評自然不止於上述兩種,但上述兩種對西方現代當代文學批評有較大的影響。心理批評雖然是以現代心理學為基礎形成的批評形態,但這種批評方式或批評角度也是古已有之的。在西方,不僅英國經驗派美學有豐富的心理批評的理論和實踐,而且早在柏拉圖那兒,關於藝術創作的“迷狂”與“靈感”現象的探討,就已包含了心理批評的內容。
在我國,最早的“詩言誌”說,直接涉及的便是藝術創作的心理問題,一直到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嚴羽的《滄浪詩話》、葉燮的《原詩》以及諸如“虛靜說”、“性靈說”、“神韻說”等,都包含著敏銳而機智的心理批評思想。我國古代批評中關於作品的形神關係、情理關係、言意關係、虛實關係等等主張,也都與心理批評相關聯,值得發掘和研究。
本體批評
本體是指終級的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內部根本屬性、質的規定性和本原,與“現象”相對。這種專注於藝術本體的批評認為藝術作品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整體,是一種有組織的符號結構,對於它的把握批評隻需從藝術作品本身去尋求而無需外部力量,要以藝術作品審美內蘊和審美價值為中心對藝術進行研究。本體批評還關注藝術作品的美感在觀眾身上引起的反應,如愉悅、升華、暢快甚至高峰體驗等。由於藝術本體是寓於藝術形式之中的,藝術語言又是藝術作品存在的形式本體,因此關於藝術的本體批評更多關注於藝術語言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