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想不到大自然的造化竟如此奇妙,一物降一物,令人害怕的眼鏡王蛇與獴將軍交戰,隻能成為它的手下敗將。
(指導老師:餘上坊)
摩登鼠:獴蛇交戰的驚險場麵真是精彩。獴主動出擊,先是不斷跳躍挑逗,等蛇被激怒後,它卻左閃右閃,避其鋒芒,最後“騰空而起”,“準確而凶狠”地給對手致命一擊,不愧是機智勇敢的獴將軍!觀看這樣的戰鬥比打遊戲機還刺激呢。
白露過後板栗香
江蘇省溧陽市文化小學王晨
白露過後,正是板栗成熟收獲的季節。
如果這時候,你到南山地區去跑上一趟,就能看到山上山下,村前村後的板栗樹上,掛著一顆顆毛栗子,像一個個全身長滿刺的球,又像一隻隻淡綠色的刺蝟,蜷縮成一團掛在樹上,有趣極了!
此時,栗樹的主人舉起長竿,對著栗子敲打,把它們全打下來後,一個個撿起來裝進籮筐,並細細地挑揀。外殼裂成十字形縫的,是老熟了的栗子,隻要用腳輕輕地在上麵踩踏,栗子就會脫殼而出。嫩的毛栗子,主人就用一把彎刀,把它剖開,一顆顆油亮光滑的淡黃色嫩栗子就“嗒啪嗒啪”地落在腳下。撿起一顆,剝去殼,放到嘴裏一咬,一股新鮮可口的桂元香味立刻灌滿口中,直溜肺腑。難怪行家們從皮色、香味的特點,為板栗取了兩個頗為雅致的名字——“珍珠栗”和“桂元栗”。
板栗吃法可多啦。生吃、熟吃皆可,炒吃、煮吃都行。村子裏哪家新炒了栗子,便會滿巷滿村飄香。大人小孩,你抓一把,他咬幾顆,香氣滿嘴跑,夜晚,舌尖上還留著栗香呢!清代,糖炒栗子被叫做“灌香糖”,還有一首詠“灌香糖”的詩歌,把當時的風情寫得很傳神:
堆香栗子炒深黃,
客到長讀瑣酒嚐。
寒火三更燈半灺,
門前高喊“灌香糖”。
板栗燒雞或燒肉,用板栗、冰糖、糯米做成甜食,都是人們最喜愛吃的。它營養豐富,含有澱粉、蛋白質,板栗一直成為盛銷不衰的綠色食品。
(指導老師:趙雲芳)
神氣猴:看得出來,王晨同學在寫板栗之前經過了一番細心的觀察和全麵的調查,從色、香、味、韻等多方位地寫出了板栗的特點,甚至知道了板栗的兩個雅致的名字,了解了板栗的吃法以及描寫板栗風情的詩歌。嗬,如果他堅持這樣做下去,就快趕上我神氣猴,成為萬事通了。
故鄉的柿子
陝西省西安市實驗小學淩晨
在我的老家,有一棵柿子樹,是我爺爺小時候載的,現在已經有六層樓房那樣高了。
每年春天,柿子樹上開滿了淡黃色的小花,像一個個小鈴鐺。花落之後,樹上就結滿了青綠色的小柿子,有乒乓球那麼大。夏天的狂風暴雨一來,總有一些不堅強的小柿子掉下地來。孩子們便把這些小柿子揀起來,埋在小河邊的沙子裏,過上四五天,再挖出來吃,咬上一口,一點兒也不澀,又甜又脆,可以和蘋果相比。
到了秋天,柿子樹葉落了,剩下一樹火紅的柿子,像一個個小燈籠。柿子雖然紅了,可味還是澀的。不過隻要放在溫水裏泡上兩三天,澀味就沒有了,吃起來甘甜爽口。一時吃不完的柿子一束束地掛在房簷下,等哪個柿子軟了,就吃那個柿子。拔掉柿柄,用嘴對著小口一吸,那汁就全在嘴裏了,比蜜還甜呢。
柿子不僅可以放軟吃,還可以做成柿餅。柿餅外表雪白如霜,肉質鮮紅細膩,吃起來軟香甘甜。我愛故鄉的柿子,更愛那奉獻給人們柿子的故鄉。
(指導老師:朱蓮清)
摩登鼠:我也好喜歡吃柿子,看到淩晨同學從“淡黃色”的小鈴鐺似的小花,到“乒乓球那麼大”的“青綠色小柿子”,再到燈籠似的“火紅的柿子”,“用嘴對著小口一吸,那汁就全在嘴裏了”這一係列的生動描寫,把我的口水都引出幾天來了。而且我第一次知道未成熟的青柿子埋在沙裏過幾天再吃也又甜又脆,真是棒極了,下次我也這樣吃。
家鄉的“黃巴巴”
泰興師範附屬小學顧敏慈
我的家鄉在古溪,那是個民風淳樸、人傑地靈的地方。家鄉的大燒餅遠近聞名,是那個小地方的土特產,人們都親昵地稱它“黃巴巴”。在我們那兒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個燒餅一碗漿,勝似一鍋甲魚湯。”
來到古溪,不看看古溪燒餅的做法,不嚐嚐古溪燒餅的口味,那定是個遺憾。
在我們那兒,做“黃巴巴”最有名的要數“周記燒餅店”了。店主周老師傅已經70多歲了,可是他說,他的燒餅店比他的年齡還要大,雙倍還拐彎,稱百年老店一點都不誇張。
周老師傅是從他父親那兒學得一手做“黃巴巴”的絕活兒的。周老師傅今天特別為我演示一下——先將一個小麵團放在兩掌之間輕輕一壓,再包入些肉鬆和瓤子,放在手中搓兩搓。這肉鬆倒沒什麼,關鍵是這瓤子,據說是要加入二十多種上等材料熬製三天三夜才能製成呢!餡包好了接著是擀。聽周師傅說這擀是最重要的了,薄了容易把餡兒給擠出來,厚了中間會空,可是周師傅擀出來的卻不薄不厚,小小的擀麵棒在周老師傅的手中仿佛變成了神奇的金箍棒,三下兩下,一張圓圓的“黃巴巴”就擀好了。他說,別小看這“三下兩下”,沒有幾十年功夫是不行的。可是還沒有完,還要再沾上糖漿撒上芝麻才能放進烤箱。
這烤“黃巴巴”的烤箱也有特別之處呢!烤箱外麵是用泥砌成的,裏麵分了好幾層,每一層都放了一個大鐵盤,烤箱的最下麵是燒火的地方,上麵還有一個大煙筒,據周師傅講,這樣的烤箱烤出來的“黃巴巴”——色、香、味俱全,土東西就得用土方法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