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艾灸——傳承千年的祛病養生第一寶1(2 / 3)

間接灸又稱為隔物灸。隔物灸在具體治療中要根據所選用的藥墊來具體命名,如墊胡椒就叫作隔胡椒灸。藥墊雖然不同,但隔物灸點燃的部分都是艾炷。每燃盡一個艾炷稱為1壯,比如“每灸5壯”,意思就是每次用完5個艾炷即可。

通常隔物灸選用中炷或大炷,本書具體病症治療所說的隔物灸,劑量以中炷為準,比如“每灸5壯”,意思是每次使用5個中炷。如選用大炷,可將壯數減少,總計時間與中炷相同即可。仍以5壯為例,中炷每次持續時間為15~25分鍾;選用大炷的話,同樣保持15~25分鍾即可。

有些隔物灸沒有具體說明壯數或時間,比如隔薑灸“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掌握一個最大限度,施灸時間總計不應超過30分鍾。而對大多數穴位來說,每次施灸以10~20分鍾為宜。

艾條灸:

用薄綿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即是艾條,施灸時在穴位或患處懸灸。這種施灸法操作簡便、療效良好、無痛苦及副作用,所以是最普遍的一種艾灸方法。艾條灸法又分為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種。

溫和灸溫和灸也稱懸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厘米熏烤,以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穴灸10~15分鍾,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隨時調節,防止燙傷。

回旋灸:

回旋灸是將艾條點燃端對準施灸部位,保持一定距離,但位置不固定,均勻向左右方向慢慢移動或畫圓。本法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及廣泛性皮膚病。

雀啄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與施灸部位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施灸。此法熱感較強,注意防止燒傷皮膚。

溫針灸:

溫針灸又稱針上加灸、傳熱灸、燒針尾,是針刺與艾灸結合使用的一種方法。操作時先針刺得氣後,將毫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艾絨燃盡為止。或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1~2厘米的艾條施灸,使熱力通過針身傳入體內,達到治療目的。適用於既需留針,又需施灸的疾病。

艾熏灸:

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又稱灸療器灸、溫筒灸。操作時,先將艾絨及藥末放入小筒內點燃,然後在人體穴位或部位上來回熨燙到局部發紅為止。適用於婦人、小兒及懼怕灸者,可用於虛寒性腰痛、腹痛、關節痛等疾病。

影響艾灸療效的要素:

影響艾灸療效的6個要素是艾、灼、穴、久、均、傳。

艾材料:

艾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的功效。艾是由艾葉加工成艾絨作為施灸材料的,燃燒時熱力溫和,能穿透皮膚,直達皮膚深部。艾絨便於搓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於燃燒,兼具取材方便等其他材料所不可比擬的優點。

灼刺激強度:

灼傷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刺激。從曆代醫學文獻看,有創傷艾灸療效頗佳。但要注意不可時間過久,以免傷口感染與疼痛。

穴點、配穴:

灸不離穴,效由穴生。艾灸一定要針對穴位刺激,即點刺激。這裏的穴有穴位刺激和正確配穴兩層含義。艾灸的定位不一定要多,但要對症,選要穴。

久治療時間與療程:

從字義上看,久用火則為灸,要取得療效,灸必須久。久也有每次治療時間不能太短和療程多兩層含義。

均均衡、連續作用:

連續均勻的艾灸刺激是獲得療效的關鍵,也是灸法的要旨,因為一般情況下連續均勻的刺激可使刺激量積累。在達到一定作用量後,就能出現感傳(用各種方法刺激穴位時,受試者從被刺激的經穴開始,沿著經脈循行路線而產生的如酸、麻、脹、痛、蟻行等感覺傳導現象,稱為循經感傳現象),而感傳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

傳感傳:

要提倡灸法,推崇灸法,必須掌握灸法的基本規律。灸感是灸效的保證。

艾是刺激源,穴是施灸對象,均、久和灼是方法和方法的特征,傳是效果。灼中含久,久均則傳,6個要素構成一個整體。

不可不知的艾灸適應證與禁忌證:

適應證:

灸法的適應證十分廣泛,按其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麵:

1.可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風寒濕痹、痛經、閉經、寒疝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