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艾灸——傳承千年的祛病養生第一寶1(1 / 3)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針灸療法,是針法和灸法的統稱。它們都建立在中醫經絡穴位的理論基礎上,但是又有所區別。針法側重於經絡穴位的開合、疏導、貫通,灸法在經絡疏通的基礎上又極其重視藥物的輔助治療。所以,灸法的保健作用更強。

灸法,一種外治方法,是利用艾絨、艾條或某種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或患處,熏灼、熨燙或貼敷,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和氣血、扶正祛邪、調整人體生理功能平衡,達到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作用。它調理範圍廣,無毒副作用,有“一炷著膚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屙立除”的神奇療效。宋代的太醫竇材有“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之說,《醫說》也記載“若要安,氣海、三裏莫要幹”的艾灸保健法,“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更是廣為人知。歸納起來,艾灸療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古人通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的防病保健經驗。另外,現在醫學研究證實,灸療可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防治疾病。

2.治百病艾灸對各種危重、急性疾病的搶救與治療都很適用,還可用於虛損、慢性疾病的滋補與調理。

據文獻檢索,內、外、婦、兒及骨傷、皮膚、五官等科的二百多種疾病,都可以采用艾灸療法治療,而且療效十分明顯。

3.促進血液循環艾灸療法具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性屬熱,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臨床試驗證實,艾灸體表穴位可擴張血管,改善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對中風偏癱有一定效果。

4.健脾益胃,抗衰防老《針灸資生經》指出:“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麵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裏,能夠促進消化,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以濡養全身,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5.祛濕散寒,通絡止痛艾灸的時候,艾火的熱力能透過肌層,向下行氣,所以灸法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能,對風濕、痛經、經閉、胃脘痛、寒疝腹痛、泄瀉、痢疾等病有療效。

艾灸用具全知道:

溫灸筒:

一種特製的筒狀金屬灸具,裏麵裝艾絨,點燃後放置在體表穴位或患處反複溫灸,至局部發熱紅暈,患者感覺舒適為度,一般可灸15~30分鍾。溫灸筒式樣有多種,共同之處都是內有1小筒可以裝艾絨或者藥物,底部有許多小散熱孔,常用的有平麵式和圓錐式兩種。平麵式適用於較大麵積灸治,圓錐式適用於較小麵積灸治。

溫灸盒:

一種特製的盒形木製灸具,方便實用,裏麵裝艾條,固定在一個體表穴位或患處施灸。

一般按照大小分為三種,大(長20、寬14、高8厘米)、中(長15、寬10、高8厘米)、小(長11、寬9、高8厘米)。施灸時,把溫灸盒放在施灸部位,把點燃的艾條放進去,對準穴位,蓋上盒蓋灸15~30分鍾。灸溫可用盒蓋進行調節。

艾灸療法全知道:

艾炷灸:

艾炷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形艾團,常分為三種規格。小炷如麥粒大,適合體弱者使用;大炷如蠶豆大小,效力更顯著;中炷的炷高1厘米,炷底直徑約0.8厘米,炷重約0.1克,如黃豆大,可燃燒3~5分鍾。艾炷灸一般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

直接灸:

就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為防止傾斜,施灸前一般在施灸部位皮膚上塗上少許大蒜汁、凡士林或清水,以增加黏附性或刺激作用。直接灸一般又分為瘢痕灸、無瘢痕灸兩種。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用火點燃艾炷,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再更換新炷。灸時可產生疼痛,待所需壯數灸完後,施灸部位往往被燒破,可在創麵敷貼生肌玉紅膏,每日換貼1次,1周以後即可化膿,5~6周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瘢痕。一般用於皮膚潰瘍、雞眼等難治性皮膚病。

無瘢痕灸:因為其施灸後不致起皰、不留瘢痕而得名,用中、小艾炷施灸,感覺灼痛時去掉艾炷,另換一炷。以局部皮膚紅暈、無燒傷、自覺舒適為度。適用於慢性虛寒性疾病。

間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