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老人病家庭灸療法——給父母最熨帖的保養(1 / 3)

視物模糊:

引起老年人視物模糊不清的原因很多,如白內障、青光眼、老花眼等均可引起視物不清。中醫認為,老人視物模糊是由於上了年紀後氣血漸衰、肝腎精氣虧損,不能營養眼目所致。

症狀表現:

霧視、看東西不清晰,有模糊、蒙矓感,近距離閱讀出現障礙,視覺困難。

生活調理要點:

1.合理用眼。使用電腦時,眼睛離屏幕的距離盡可能遠些,保持30厘米以上。光亮度不宜過強,以柔和為好,看上1小時必須讓眼睛休息,盡量看窗外遠處綠樹。在家看電視,距離最好在2米以上,也不能連續看1小時。

2.多吃補肝益腎食物,如羊肝、胡蘿卜、羊肉、黑芝麻等。

3.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勞逸適度。

偏方治療:

1.醋羊肝:將羊肝洗淨切片、勾芡、素油爆炒,再調以醬油、醋、料酒、薑各適量,即可食用。

2.胡蘿卜粥:取胡蘿卜100克、粳米200克。將胡蘿卜洗淨切成小碎粒,與粳米一起加水適量煮成稀粥,每天早、晚餐食用。

艾灸要點:

光明:

取穴:在腓骨前緣,外踝尖上5寸的位置。將腳踝尖與腿窩橫紋間分成16份,外踝尖上第5份,腓骨的前緣即是穴位的準確位置。

主治:目痛、乳脹痛、膝痛等。

功效:疏肝明目。

三陰交:

取穴: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內踝尖,向上取3寸作為X軸,與脛骨內側後緣作為Y軸,兩軸線相交處即為三陰交穴。

主治: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溏等。

功效:滋陰補腎、疏肝理氣、健脾利濕、調和氣血、通經活絡。

太陽:

取穴:由眉梢到耳朵之間大約1/3的地方,用手觸摸最凹陷處就是太陽穴。

主治: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功效: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

艾灸方法:

艾條溫和灸:

1.懸灸光明,感覺以溫和為度,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5日為一個療程,間隔3日可行下一個療程。

2.懸灸三陰交,感覺以溫和為度,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5日為一個療程,間隔3日可行下一個療程。

3.懸灸太陽,感覺以溫和為度,每側太陽穴每次5~10分鍾,每日1次。5日為一個療程,間隔3日可行下一個療程。灸太陽時應當閉目養神。

輔助治療效果好:

每晚臨睡前,用40~50℃的熱水洗臉,再用浸有熱水的毛巾熱敷雙眼1~2分鍾。然後,雙手輕輕揉搓雙眼周圍的肌肉20~40次。

生活調理要點:

1.加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貴在堅持。

2.營養不良可導致體質虛弱,而體質虛弱又是肩周炎一大誘因。

3.受涼也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中老年人應重視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涼。如果不小心著了涼也要及時醫治,切忌拖延。

4.加強肩關節肌肉的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肩周炎的發生。據調查,肩關節肌肉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肩周炎發作的概率下降了很多。

症狀表現:

肩關節由陣發性疼痛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肩關節活動時可引起劇烈疼痛。按壓時疼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

偏方治療:

取生薑500克、大蔥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將生薑和蔥根切碎搗成泥糊,小茴香和花椒搗成麵,將四味混在一起,小火炒熱,加白酒攪和,裝入紗布袋中,敷於患處。每晚一次,堅持治療,可收到良好的緩解療效。

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炎的慢性無菌性炎症。中醫認為肩周炎的形成有內、外兩個因素:內因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外因是風寒濕邪、外傷及慢性勞損。

艾灸要點:

肩髃:

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麵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

肩背部疾病。

通經活絡、疏散風熱。

肩髎:

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出現兩個凹窩,後麵一個凹窩即是本穴。

肩關節周圍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

祛風濕、通經絡。

肩貞:

正坐垂肩位,在肩關節後下方,當上臂內收時,腋後紋頭直上1寸處即是肩貞穴。

耳鳴、耳聾、肩關節周圍炎、頭痛等。

清頭聰耳、通經活絡。

大杼:

正坐低頭或俯臥位,在第1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

強筋骨、清邪熱。

艾灸方法:

艾條溫和灸、艾炷隔薑灸:

艾條溫和灸:

1.懸灸肩髃,每次10~20分鍾,每日1~2次。5~7日為一個療程,間隔2日可行下一個療程。

2.懸灸肩髎、肩貞,每次10~20分鍾,每日1~2次。5~7日為一個療程,間隔2日可行下一個療程。

艾炷隔薑灸:

取薑片放在肩髃、肩髎、肩貞、大杼穴上,然後將艾炷置於薑片上,點燃。每次3~4壯,艾炷如綠豆大或半個棗核大。每日1~2次,10日為一個療程,療程之間可休1~2日。

輔助治療效果好:

取粗鹽或精鹽1.2千克,分裝成幾個小紗布袋子。把幾個鹽袋加熱,輪流放在肩部熱敷,每次敷半小時。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綜合征,是多由腰椎間盤突出、受寒或外傷誘發的一種常見病。

症狀表現:

坐骨神經周圍分布的區域疼痛難忍,多為一側腰腿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多表現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踝關節後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時疼痛如刀割,活動時疼痛加劇。

生活調理要點:

1.防止風寒濕邪侵襲。風寒濕邪會使氣血受阻,經絡不通。

2.注意飲食起居調養。注意鍛煉身體,運動後要注意保護腰部,內衣汗濕後要及時換洗。出汗後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後再洗,以防受涼、受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戒煙限酒,增強體質。

3.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或拉取超過10斤的重物,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舉重物,如果需要,盡量使用推的方法。4.注意站、坐、睡姿。坐骨神經痛與站、坐、睡姿關係密切,平時姿勢不對也會導致坐骨神經痛。

偏方治療:

將白術10克、熟附片15克加100毫升水煮1小時,然後加入羊肉塊300克、薑15克、蔥15克和適量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燉50分鍾,最後加鹽調味即可。每日1次,每次吃羊肉50克,湯分兩次服完。此方對受涼後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有較好療效。

艾灸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