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外學者主要從經濟學和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續性,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對我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度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城市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會向更高的層次提升,審美情趣也出現高端化和多元化的趨勢,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在這種情景下,僅僅從經濟學和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局限性就越來越明顯。表現在:
(1)這些研究不能很好的解決城市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及其與人類的和諧問題;
(2)這些研究不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審美價值取向,其提出的治理政策不能全麵反映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3)這些研究沒有提高到哲學思想的高度去歸納和總結其中的思想精髓。
鑒於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局限性,本書將從多維視角去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問題。主要以哲學思想為核心,從地理學、生態學、經濟學以及美學等角度去分析研究我國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布局城市空間、維護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提高城市的美學價值等,實現城市土地利用的多角度和諧,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這對於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麵構建和諧社會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一)城市的含義、城市化進程與城市發展規律
1.城市的含義
一般意義上,城市泛指與鄉村相對的一種聚集地、經濟空間、組織製度與結構、生活景觀等,可以概括為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和人類聚居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定義城市的內涵和特征。比如,從形態上定義,城市是指一種景觀或一片經濟空間;從性質和職能上定義,城市是指第二、第三產業活動中心及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口的生活聚居地;從區位上定義,城市是指沿河流、山麓、海岸或鐵路、公路沿線分布的一定區域的中心。總的來說,城市就是指非農業人口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範圍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2.城市化進程
由於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定義城市,相應地,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去定義城市化和城市發展進程。從地理空間角度,城市化是人類的經濟活動由農村區域轉變為城市區域的過程;從經濟的角度,城市化是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變的過程;從人口的角度看,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是人類的聚居方式由分散轉向集中的過程;從社會的角度看,城市化是社會生活方式的主體從鄉村向城市轉換的過程;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城市化是從自然生態係統或低度人工生態係統向高度人工生態係統轉化的過程。
城市化進程在曆史上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指狹義的城市化階段。該階段的特點是城市發展迅速,人口稠密。與此同時,凡宜於工業化的地方,新城鎮便紛紛崛起。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手工業及小商品業在城市空間的集聚而形成,由於經濟發展緩慢,大規模的人口集中和城市規模擴大現象並不十分明顯。隨著產業革命、蒸汽機等新技術的采用,城市中原有工廠規模不斷擴大,同時沿城市主要交通線不斷開設新工廠。工業產品的不斷增加,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大量勞動力被吸引進城,出現了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這一時期城市係統的主導產業為第二產業。
第二階段,郊區化階段。工業化的繼續發展,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第三產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城市進一步集中,原有的市區已容納大量集中的人口和產業。這時交通工具的機動化使城市空間布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正是由於新交通工具的使用,特別是私人小汽車逐步普及以後,使得城市具有向外擴散的能力。郊區化的傾向首先從居住活動開始,逐漸波及到製造業,第三產業向市中心進一步聚集。
第三階段,逆城市化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在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電子通訊業及交通業的高度發展,使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信息化社會,這一時期城市化現象也發生重大變化,大城市人口明顯減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區及更遠的鄉村地區遷移;不少工業企業也紛紛離開城市,向中小城鎮及鄉村地區轉移,城市化區域不斷擴大。
我國在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實行了限製城市發展的政策,城市化進程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快速的發展,城市化的發展步伐也在加快,城市化水平從1980年的19.39%上升到2002年的39.10%。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已達到40%—50%,預計到21世紀中葉將達到70%左右。
3.城市發展規律
城市的發展過程存在著某些共同的基本規律。
(1)城市發展的結構進化規律。正如“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s Law)”所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將不斷減少,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將增加,產業結構的演變,第二、三產業在城市空間的會聚,其過程就是城市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時期,第二產業增長較快,且占據主導;隨後第三產業增長較快,到信息化階段占據主導。在這個過程中,城市係統的要素數量不斷增加,其性質更加多樣化,如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分離,辦公室和車間的分離,公司總部和分支機構的分離等等。這些分離,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伴隨大量的信息輸入——輸出,加工及決策的要素不斷產生或從原物質生產及輸入——輸出的部門中分離出來。要素的分化導致要素性質的簡單化、專業化,要素之間聯係逐步加強,從宏觀上看,城市係統整體結構不斷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