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發展的集中與分散規律。隨著城市係統整體結構的複雜化,含有大量輸入——輸出物質和信息的要素不斷增加,這些城市係統要素既有集中的傾向:輸出和輸入信息的層次越高,其集中傾向越強烈。同時又有分散的傾向:城市交通和通訊係統的發展,使得城市許多要素流動性增大,並降低其對城市空間的要求,分散性增大。在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素的集中傾向和分散傾向同時產生作用。當集中傾向大於分散傾向時,要素呈集中態;反之為分散態。在空間競爭中,以信息活動為主的要素不斷集中,以便在整體上使城市係統形成最佳的聯係模式,而所含信息的層次性較低的要素其集中性不斷降低。從產業結構角度來分析,第二產業中含有決策和銷售部門,這些部門輸入——輸出和加工大量的信息,在工業化時期它們是一個整體,因此這時第二產業的各部門具有強烈的集中傾向。隨著城市結構的分化,第二產業中含有的決策和銷售部門,實質上已轉化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含有高層次信息的部門減少,導致第二產業的集中性降低;第三產業均含有大量信息輸入——輸出的部門,因此一直具有強烈的集中傾向,其中的商業等部門,隨著城市的發展,所含信息的層次性不斷降低,其集中性也不斷降低,而辦公室、金融業等部門所含信息層次性較高,且大量為非規範性決策,因此,這些部門的集中性十分強烈。
(3)城市發展中的要素分布有序化規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係統各要素的分布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序的,一方麵,城市係統要素的增多,必然增加城市係統的無序度,另一方麵,城市係統間及其內部物質和信息的快速交換,客觀上要求城市不斷調節自己的功能,從而在整體上形成有序化作用,以不斷消除因要素增多而產生的無序度,使城市的功能和結構有序化。首先是城市功能的有序化,然後是城市空間布局的有序化。具體表現為城市各要素的聯係逐步增強及城市空間布局的可識別性的增加。要素總是先尋求功能上的有利位置,然後是空間位置上的有利位置。要素分布有序化規律作用的結果在城市發展空間上表現出兩個層次的有序化,在區域層次上為專業化和綜合性城市的不斷形成,在城市層次表現為中心區及其他各功能區的形成,如金融一條街、商業一條街、居住區、工業區的形成等,而原有混雜的功能區則不斷減少。(二)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核心和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文明帶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類文明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改造力度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人類改造環境的負麵效應也越來越明顯,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人類的持續發展受到了挑戰和威脅。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著名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了麵對環境的壓力,人類發展應該實現零增長的理論。1992年,聯合國通過了《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此後,實現“可持續發展”便成為各國政府之間的政治承諾,並進入了規劃、實施階段。我國也在1994年3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就可持續發展問題向全世界作出了莊嚴的承諾。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主張是:“世界上任何地區、任何國家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別的國家的發展能力為代價,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後代人的發展能力為代價”。可見,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利己、利他,利當代、利後代、利人類、利自然的發展觀,是人類對自身發展曆史長期思索的結果,標誌著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理性化發展的新階段。
1.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人”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種新的發展觀,也是一種新的倫理觀和價值觀。從人類社會內部看,可持續發展表明了在發展問題上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密切關係,體現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觀;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可持續發展表明了人類與其他物種、人類與無機界之間的密切關係,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觀。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生態倫理學的新觀點,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地球上的所有存在物都應該享有相同的生存權和發展權。R.F.Nash認為:人類未來的倫理學應該賦予植物、動物、無機物甚至地球上的所有生存物以人類相同的權利。我們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提出的,其主題也是針對人類而言的,但人類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地球上其他存在物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思想並不是對人類中心地位的否定,而是人類中心學說的高層次的發展。這既是對人類按自身短視利益的要求塑造自然,無所顧忌地按自己的願望安排自然界的次序的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也是對把人類作為自然界中與其他物種地位完全相同的一個物種,對自然界采取完全不幹預的態度,放棄人類的權力和責任、完全聽命於自然的狹隘的“生態倫理觀”的否定,它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利用自然規律調節自然、保護自然界的多樣性,不斷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提高環境質量和對人類的持續供養能力。
2.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