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離不開和諧,也是人的實踐和客觀自然的規律性的有機統一。人在社會實踐中改造著客觀環境,環境又反過來改造著人。不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因此,對城市空間來說,不管是自然環境還是人造環境的審美因素都是同等重要的。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人們直接賴以生產和生活的用地環境。在人類脫離了穴居之後,首先建造起來的便是居住的處所。路本來是沒有的,人們在大地上的活動,從一個目的地到達另一個目的地穿越的空間途徑,便形成了路。今天的交通網絡不僅構成了城市空間的骨架,也成為城市獲取生命力的物質保證。商業活動和生產勞動也對城市土地環境提出了要求。城市土地作為人改造自然的物質載體之一,它的具體形態和環境狀況不僅具有重大的生態意義,也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一、城市土地利用中審美價值的構建目標
人們通常把對一個城市的各種感官印象概括起來,稱為城市形象。一個好的城市形象就是一筆巨大的隱形資產和精神財富,它是發揮城市凝聚力和輻射力的催化劑,也是衡量城市功能和文明水準的外在尺度。城市形象是通過城市土地上的構築物和建築物體現,呈現出的各種麵貌,它可以為人所直觀,可以喚起人的不同心理感受,為人們提供城市環境的美。美在這裏不僅是一種感官的享受,而且也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和精神境界,反映了人與外在世界關係的和諧和豐富性,它通過建築群和交通網的設置,從時間和空間的結合上集中並重新組合了自然因素,形成了具有新的生態結構的人工環境,為人們提供了高效能的生存條件。
城市形象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城市規劃的美學思想,城市規劃的美學目標可以分為保護和塑造城市環境美和通過城市建設使其在外觀上顯示出人工建設的城市美等等方麵。通常,城市規模越大,人口積聚越集中,城市居民也就越希望能有景色優美、山清水秀的城市風貌和空間環境。但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容易被經濟和功能方麵的建設目標價值所駕馭,存在輕視城市美的傾向。毫無疑問,城市形象具有觀瞻功能,成為整個城市建設的外在表現。因此,城市美學必然貫穿在整個城市的規劃和設計、建設的全過程之中。
城市審美形象是各個城市的曆史文化個性與其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共性的和諧融合,它體現了每個城市過去的曆程風采,也體現著城市未來的追求和發展方向。城市美好的景觀對內可以凝聚人心,激勵士氣,喚起社區成員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對外它是現代社區管理的品牌,可以通過良好形象的建立,在國內國際贏得自己的發展地位,進而實現更豐厚的社會經濟效益。在城市規劃上,美學上不成功的城市規劃往往是與滿足人基本需求的環境質量問題共存的,是和諸如空間與時間的導向要求、區分不同場所、步行舒適程度、躲避交通噪聲、尋覓休息交流空間等人的具體需求緊密聯係著的。公眾的期望、態度及心理體驗過程一般也有某種一致性。總之,美學目標總是針對設計和環境改造而設立的。人們總是會在整體上尋求舒適、愉悅的城市空間環境。過去城市形態規劃和管理的美學目標通常局限在統一性和確定性上,但今天這種準則隻能被視為是一種例外的情況,因為對比的變化同樣可以是基本的美學目標。
各地在城市規劃中,要切實加強對視覺美學環境及景觀資源的保護,強化對城市曆史延續演變的文脈保護控製管理,確保城市建設與環境景觀相協調。從景觀的空間結構、用途功能及其場所因子出發,把生態特性、景觀特質與地質、地貌、構築物等場所因子聯係起來,從其內在本質去規劃區域景觀的文化內涵與屬性;以保護土地及其景觀資源為目的,把景觀美學環境納入規劃範疇,通過城市設計與景觀特征要素限製等手段,調整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方式與工程設施規模、形式等,強化對工程建設的景觀協調性控製與保護管理,為市民創造有個性特色、視覺愉悅的人文環境及與自然山水協調的城市美學環境。
20世紀初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城市規劃,堪稱現代城市形象理性設計的經典之作。該國於1913年由政府主持,發動全世界城市設計師幫助搞設計,並舉行了世界性的設計比賽,從137個設計方案中反複推敲論證,最後選定美國35歲的建築師貝雷·格裏芬的方案。格裏芬的方案之所以能中選,關鍵在於這個規劃藍圖,能夠利用堪培拉的自然條件,把城市建設與園林建設融為一體,使堪培拉成為一座花木茂盛、四季常綠、空氣清新、水源豐富的具有田園風光的現代化城市。格裏芬八十多年前就能重視城市環境綠化、美化,這是很有遠見的。
(一)在城市規劃中要突出城市自然景觀和生態美
日本學者石川榮耀先生曾對正統的城市美定義如下:“把城市的景觀物,諸如建築物、構造物和天然景觀加以互相組合和排列,就構成了區域性的景觀美。城市裏麵的建築群體,在具有統一功能的地區,城市美就是以其自身的明快的形象而成立的。”這就是說,城市美觀是以被稱為城市美觀的公共建築物為主,加上居住區、商業區、道路等內容綜合構成城市美觀。中小城市的城市美觀,是從全市範圍來考慮才能成立的。城市中自然景觀一般是利用植物、綠地、丘陵、水麵的不同形態構成前庭、行道樹、廣場、公園、綠地等景觀,並保持其自身的變化。至於建築群,隨著不斷彌補建築美方麵所缺乏的色彩、形態,具有因自然環境與人的對比而增強城市美觀的實質作用。
1.城市景觀建設要具有雙重視野。城市的發展是在空間和時間的不同維度上進行的。它是由不同區位特性的空間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從而實現各種功能的綜合;同時城市的發展又使曆史與現實不期而遇,使城市的麵貌在曆時性的演化中又具有共時性的特征。城市景觀是融合著生態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技術美的有機整體,景觀的建設是城市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有力工具,它可以成為人們獲得自我意識的一種媒介,使人們不斷得到鼓舞和鞭策。城市景觀反映著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各種關係,因此具有多層次性。要具體把握城市景觀的內容,就要從不同的視角將其展開,使景觀效應與人的各種需求和感受性建立起直接的聯係,從而在景觀建設中樹立明確的目的性,準確把握各種景觀建設所要達到的目的和作用。
2.構建城市生態景觀,突出生態美。對城市景觀的認識,首先應該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因為城市正是一個社會——經濟與自然的複合生態係統。從生態學的視角對城市景觀的要素進行考察,主要著眼於人與自然和人工環境的關係,首先反映人在城市物質環境中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城市生態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審美追求。在城市景觀的塑造中,它會給人提供直觀的環境體驗和對生活境界的啟迪。
(1)生態美是人與自然界關係和諧的體現,城市的生態美首先存在於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之中,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是與其自身的環境條件息息相關的,它是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互結合的產物。在城市建設中,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要尊重自然,充分認識並合理地開發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正如F·吉伯德所指出的:“城市建設中的首要的美學問題,就是在土地的自然形式與地麵上建築物的幾何形式之間建立令人滿意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是使幾何形與自然形相協調而產生的和諧關係,也可以是使兩者對比而產生的戲劇性效果。但是,不論在美學上如何處理,其基礎還在於對土地本身形式特點的認識。”這裏所說的自然形式與建築形式的關係,並不一定局限在形式因素上,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特性與人工特性之間有機結合的問題,隻有在這種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趨利避害,形成良好的人工生態係統並展現出人與自然的生命活力。
(2)藍天、碧水和綠樹成蔭是城市生態美的第一景觀。空氣和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清新的空氣和潔淨的水源不僅是人類取得健康的生命要素,也是人們獲得環境美感的媒介和條件。水體汙染不僅破壞水生態係統的平衡,而且直接危及整個生物圈。要保持空氣的清新和水體的潔淨便需要從保護環境入手。在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麵,植樹造林、擴大綠地則是最根本的舉措。把森林引入城市,在城市開闊地帶建立林帶,不僅可以淨化空氣、調節氣候,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環境質量,而且為城市提供綠色景觀。城市綠地和河湖水域是人與自然界保持接觸的“窗口”,它把自然景色引入城市生活中,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清新的氣息。植物花卉以它特有的色彩和質感成為城市景觀的導引和背景,與建築物和構築物一起形成剛柔相濟的風景畫麵。
(3)生態美存在於環境的整體感受裏,它充盈和彌漫在城市的各種構成要素的集合體中。生態美的顯現使城市景觀富有勃勃生機,從而造成具有審美意境的環境氛圍。在這裏,各種景觀要素都是作為整體中的一部分介入到城市景觀中,各種要素之間的關係和它對整體景觀的影響是第一位的,而個體的特性必須服從並服務於整體的景觀要求。城市空間的組織像一首交響樂,它既是多種管弦樂器的合奏,又有統一的主旋律,才能譜成和諧而動聽的樂章。城市中的任何一個景點或建築都是在空間序列中展現出來的,脫離了整體環境的背景就失去了它的形象感染力。而生態美正是環境生態活力的直觀顯現。
(二)城市規劃要創造城市人文景觀美
城市景觀美包括自然的景觀美和人文的景觀美,因此,在城市景觀的設計中要考慮空間序列的組織、天際輪廓線的構成以及環境氛圍和意境的創造。人文景觀美的創造,可從類別和構成要素兩個方麵予以分析。
1.人文景觀美的類別
(1)潔淨感。對於各種環境汙染的治理和環境衛生的保持是城市文明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城市景觀的重要前提。市容的整潔不僅反映出市政組織的管理水平,也反映出廣大市民的衛生習慣和道德風尚。從景觀效果看,地麵狀況對景觀的感受是有很大影響的,而空氣的汙濁也直接幹擾觀賞者的心緒和視線。
(2)宜人性。宜人的環境會給人以生理和心理的舒適感。綠色植物是生態係統中的唯一生產者,而一切動物都隻是消費者。所以城市林帶、園林和綠地的建設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結構的重要途徑。植物對促進人的健康具有多種效益。水是生命的搖籃,濕地、水麵、噴泉是重要的生態景觀。此外,城市視野的開闊、建築物的尺度與人的視覺感受和活動的協調、生活設施的完備以及環境的優雅寧靜都是衡量景觀宜人性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