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達性。城市交通的通暢、居民出行的便捷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城市道路不僅是連接不同場所的線性單元,也是城市景觀的視線走廊。它可以將不同的景點和背景組成景觀的序列,呈現在人們的麵前。交通設施,如立交橋、交通島和高架路等,其造型和色彩直接成為景觀的構成要素。因此,道路設施設計既要方便交通,又要從景觀角度顧及環境的整個審美效應。交通設施既組成了城市景觀,同時也改變著景觀效果。
(4)秩序感。秩序給人以安全感,也可以使人產生和諧的美感。城市是由不同的功能區域、路網、邊緣、結點等要素組成的整體。如果建築群、交通網、園林綠地等的組合井然有序、脈絡清晰、標誌鮮明,便會給人以視覺的快感和活動的便利。環境的整體關係是城市景觀的基礎,整體的美可以通過城市的天際輪廓線表現出來,它是城市生命力的體現。任何標誌性建築都需要有環境的配合和呼應。景觀的集合要取得整體的統一性,可以通過主從性和同調性的原理來實現。標誌性建築成為一個建築群或地區的視覺中心點,可以構成人們在空間識別時的參照係,它以自身的獨特性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秩序感來源於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結構的合理,這是形成城市生活秩序的內在根據。因為它關係到整個城市人流、車流和物資流動的走向、路線和密度等。隻有在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的條件下才能達到動態的和諧。
(5)多樣性。城市功能結構的多樣性必然體現在空間組合和形體特征的豐富多彩上。多樣性提供了滿足不同需要的條件,這是城市功能走向完善化的重要特征。一個單調而劃一的建築群或街區給人一種壓抑和缺乏生活情趣的感覺。形式上的單一反映了生活內容的單調和精神世界的貧乏。有了生活設施和建築類型的多樣化,才有更多的選擇性,才能適應不同的功能要求。
2.人文景觀美的構成要素
城市的人文景觀是以社會文化為背景,由曆史傳統與現實社會生活交織而成的畫卷,其構成要素表現在以下五種範疇之中。
(1)生活氣息。城市是人們生活的居住地,各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鄰裏感體現了居民之間的親切和融洽關係,也表現在相互交往和關照之中。居民庭院或陽台精心栽培的花草,林陰之下漫步的人群,運動場上兒童的嬉戲,商店中忙碌的購物,都給人一種撲麵而來的生活氣息。人是城市景觀的生氣貫注者,再美的街景、再好的風光,離開了活生生的人都會顯得索然無味。正如F·吉伯德所說:“人群是壯觀的藝術”,“人也是城市設計的素材,人將生命的活動帶到靜止的城市景色中來了,雖然就其本身來說是不能設計的目標,但是穿著豐富多彩的人群是一種最美的景色。”
(2)繁榮景象。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興旺發達的商業網點,五光十色的都市夜景,可以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但這些是比較表層的東西。城市的繁榮不僅表現在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產品的豐富上,更表現在人們的精神麵貌和社會生活的朝氣蓬勃上。城市的繁榮更多地表現在城市設施的完善、社會服務係統的效能上,它是以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和活動的高效率以及人的文化和科技素質為基礎的,這構成了城市繁榮的內在生命力。
(3)鄉土特色。任何城市都應有自己的鄉土特色和獨特風格,因為每個城市的地理特征、氣候條件、曆史背景和民俗傳統都有不同之處,必然反映在城市景觀和具體形象上。這些特色正是國家的、民族的、地域的不同所造成。建築構成了城市景觀的重要內容,它凝聚了社會生活的曆史。城市的鄉土特色不僅給人一種難以忘懷的鄉情,維係著人們對於家鄉的親切感,而且也為世界文化增添異彩,更加吸引別國和別地區人們的旅遊興趣。
(4)文化氛圍。都市文化是推進城市文明的動力和向導,它不僅體現在文化設施上,也充溢於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體育場、圖書館、博物館、展覽廳和娛樂場等重要的文化場所,具有烘托文化氛圍的作用,而公益設施、商店櫥窗、街頭和建築裝飾、廣告招貼也都可以反映出文化格調的高低。環境藝術如城市雕塑等無疑是創造文化氛圍的重要手段。在建築群或廣場、綠地中,雕塑可以為人們揭示環境的特定文化主題。現代雕塑具有抽象化趨勢,具有更大的環境適應性,更富哲理及形象的多義性,為人們的觀賞提供更自由的精神空間。
(5)曆史感悟。悠久的曆史是城市建設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城市建設總是在新與舊、曆史與現實的繼承和開拓中前進的,如美國在城市道路的照明設計上,既有現代派的路燈,也有老式的電線杆。要保持文化脈絡的連續性,就要珍惜和保護自己城市的曆史文化資源。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曆史性建築、名人故居等都是城市曆史的見證物,如重慶南岸的宋慶齡故居,作為文化遺跡應該得到充分利用和不同形式的保存。
總之,城市規劃是一項係統工程。要搞好城市規劃的美學觀,就需要動員城市的各方麵力量,要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介入和市民的參與。把景觀建設作為城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形象化展示,才能使它向現代化、國際化和生態化的目標邁進。
二、城市住宅用地審美價值的構建
住宅是由一定數量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室內空間所組成,它們綜合成一個空間的統一體,用以滿足居民家庭生活的居住需要。住宅的內部空間可以分為私密性空間、公共空間、家務用空間、交通麵積和一定的與大自然相聯係的開放空間,如陽台、天井或院落。
重視和加強城市住宅用地的審美塑造,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是城市土地的客觀要求。住宅應與大自然保持一定的聯係,有充分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有開闊的視野能夠觀望到藍天、遠樹和城市景觀,有陽台或庭院能夠引入綠色植物和花卉。住宅的庭院應有綠地和樹木,使人能經常接觸到大自然,保持身心的健康和舒適。上述需要反映了人對於居住環境在實用、認知和審美三方麵的功能要求。審美功能則是在居住環境的塑造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享受。審美作為人類自我意識的生命體驗,它融合在人的整個居住生活之中,這是審美意識的滲透性。審美經驗的獲得,是從感知覺和審美態度的形成開始的。
城市住宅用地審美價值的構建包括三個層次。
(一)城市環境美
城市環境美表現在它能結合所處位置特點,符合城市的整體布局和景觀要求,契合城市人文精神,融合山水地形特色,符合城市環境的審美意向,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協調,追求天然真趣,賦予居民以一種清新怡人、地靈人傑的心理感受,營造天時、地利、人和之環境氛圍。在構建城市環境美中,既要善於利用建築來改造環境,取得與城市景觀輪廓線的協調,又要善於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來豐富住宅建築的內外空間,更重要的是徹底根治汙染,改善環境,以保障人們的健康,實現建築群成為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出建築師對“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美學境界的巨大努力。
(二)住宅小區環境美
城市住宅小區環境功能作用可分為交通環境、商業環境、休閑環境等,包括學校、商店、市場、住宅、會所、街道、廣場等等。住宅小區布局清晰、戶型合理、和而不同、協調統一是小區環境設計的目標,也是整個住宅環境設計的核心。構建住宅小區環境美需要以功能設計的合理性為基礎,如建築單體的采光通風等。這就要求住宅建築在高度上應錯落有致,富於變化。同時要注重建築的牆麵、屋頂、色彩等整體一致性,以及屋頂組合、立麵造型的豐富多樣。此外,住宅的標誌性建築或主控核心建築在住宅小區環境中亦意義重大,它直接服務於環境景觀的統一性的強化。
(三)住宅環境美
城市住宅環境的設計創造涉及到細部處理、室內空間組織以及與室外空間連接、通道等的尺度、比例、韻味、風格。住宅環境設計的針對性在於人們情感的豐富多樣和人性的完滿發展。因此,細部處理、空間組織、建築尺度必須符合住戶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和生活風俗,不僅要滿足住戶生活的獨立性、私密性要求,而且要體現平等友愛、團結互助的時代精神;既要借助於尺度、比例、色彩、對比等形式美要素滿足人們分化、細化、多元化、豐富化的情感之需,又要取得其整體的和諧,以致繁而不亂,豔而不俗。城市環境美、住宅小區環境美、住宅環境美表現出來的城市住宅用地審美價值構建的三層形態結構。三者相互聯係,密不可分。三者的整體和諧是創造城市住宅環境美的根本所在。城市住宅環境美的個性特征和創造原則既不同於單一的交通環境、商業環境,又相異於園林環境和旅遊環境,其意義在於滿足居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向需求,不僅要有很強的實用功能,而且要有豐富多樣的審美價值。三、城市交通用地審美價值的構建
道路是城市土地的主要內容之一,道路連接不同場所內外空間的線性單元,是構成人類生存空間的重要環節。道路不僅把不同功能的空間聯係了起來,同時也起著把空間分隔開來的作用。水上、空中、陸地和地下交通的發展,使城市形成了一個立體化的交通網絡,這是一個時空連續的動態空間,它使城市不斷獲得新的生命力。交通是城市的命脈,道路的開拓不僅是發展城市生活的必要條件,也為城市景觀提供了新的線索。
I·L·麥克哈格指出:交通建設,不能用簡單的幾何標準,兩點之間距離最短的路線不是最好的。也不能隻用技術和經濟價值來衡量,還要結合資源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來考慮。最好的路線應是社會效益最大而社會損失最小的路線。也就是說:
(1)增加交通活動的機動性和敏捷性,使人感到方便、愉快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