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2.李寶恒譯.增長的極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OurCommonFuture,OxfordUniversityFress,Oxford,l987;
4.《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5.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
6.R.FNash.TheRightoftheNature:AHistoryofEnvironmentalEthics,Wiscons.1989.5—7;
7.《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
8.葉文虎.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新文明——理論的思考,論文集:可持續發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0—13;
9.穀樹忠.持續發展思想及其對資源問題的含義.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3.3(1),60—62;
10.葉文虎,唐劍武.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方法與衡量指標初探,論文集:可持續發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57—61;
11.任長久,許崇任,蔡曉明.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研究——生態係統整合,論文集:可持續發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62—65;
12.Pearce,D.W.&Warford,J.WorldWithoutEnd:Economics,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1993;
13.浦漢昕.地球表層的係統與進化.自然雜誌.1983,(6)2;
14.姚中傑.國家環保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答記者問.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3.3.3:1—2;
15.曲格平.加速戰略轉移、推進持續發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3.3.4:5—6;
16.嚴立冬.簡論可持續發展的持續特征.農業現代化研究.1997,3:155—157;
17.〔美〕沃納·赫希.城市經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4;
18.周建秋.城郭九譚.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19.〔英〕K·T·巴頓.城市經濟學:理論和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4;
20.隗贏濤.近代中國區域城市研究的逐步構想.天津社會科學.1992(1);
21.蘭喜陽,郭紅霞.城市化概念討論綜述.國研網.區域經濟版.2003(4);
22.何明俊.關於城市進化的一般理論.城市問題.1993.1;
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24.王恩湧.“人地關係”的思考——從“環境決定論”到“和諧”.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
25.赫特納.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6.哈特向.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7.詹姆斯.地理學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8.巴羅斯.“人類生態學”.美國地理學會會刊.1923.1;
29.地理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地理科學近期發展戰略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30.陳傳康,牛文元.人地係統優化原理及區域發展模式研究.地球科學信息.1988,6;
31.鮑桑葵.美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S;
32.鮑姆嘉通.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3,126;
33.張法.美學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
34.吳國盛.自然本體化之誤.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5.弗·卡普拉.轉折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60;
36.〔蘇聯〕《簡明哲學辭典》.北京:三聯書店.1973,686;
37.卡洛琳·麥茜特.自然之死.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24—225,253—254;
38.吳國盛,科學的曆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