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東方朔嘲諷漢武帝智鄰居懲罰詭辯家(1 / 3)

——怎樣加強反駁和揭露的力量

在論辯和寫批判文章時都要用反駁,而反駁往往是與揭露結合在一起的。例如,在批評錯誤觀點時,除了從理論上進行反駁之外,還要指出對方錯誤的性質、危害和根源。這樣才有力量,才能起作用。

怎樣才能加強反駁和揭露的力量呢?那就要掌握加強反駁和揭露的力量的方法。下麵介紹常用的幾種方法。

擊中要害法

它的特點是:在論辯過程中,抓住對方的要害,使之無法招架,不得不放棄原來論題。

西漢時,東方朔滑稽多智,能言善辯。他敢於嘲諷漢武帝。一次,漢武帝對大臣們說:“依栽看,《相書》有一句話很準:‘人的人中如果長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歲。’”眾大臣都應聲說:“對,陛下高見。”東方朔仰天大笑。有個大臣指責他無禮,膽敢取笑皇上。東方朔辯解道:“我那裏是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麵長。”漢武帝便問:“彭祖的麵長有什麼好笑?”東方朔說:“傳說彭祖活到八百歲。如果《相書》真的很準,那麼彭祖的人中就應有八寸長,而他的臉也會有一丈多長了。”漢武帝聽罷,想了一會兒,也不禁大笑起來。

東方朔抓住這句話的要害之處,用歸謬法狠狠地給予一擊。所以,漢武帝“想了一會兒,也不禁大笑起來”,隻好放棄原來的論題。

傳說當年闖王李自成下令要把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勒死。陳圓圓號稱色、藝、才三絕,她用一笑、一激、一辯救了自己一命:

陳圓圓跪在李自成麵前,李自成目光一掃陳圓圓的芳容,心裏不由一跳,想道:“果然是天生尤物,莫怪吳三桂要為她拚命,劉宗敏也被她迷了本性,這種‘禍水’決不能留!”李自成對衛士微一示意,說:“拉出去,勒死她!”

陳圓圓不等衛士動手,自己站了起來,麵對李自成,看了他一眼;微微冷笑一聲,轉身就走。

李自成大喝一聲:“回來!你冷笑什麼?”

陳圓圓又跪下,說:“小女子早聞大王威名,以為是位縱橫天下、叱吒風雲的大英雄哩,想不到……”

“想不到什麼?”

“想不到大王卻畏懼一個弱女子!”

“孤怎麼會畏你?”

“大王,小女子也出身良家,墮入煙花,飽嚐風塵之苦,實屬身不由己。初被皇親田畹霸占,後被吳總兵奪去,大王手下劉將爺又圍府將小女子搶來,皆非小女子本意。請問大王,小女子自身又有何罪過?大王仗劍起義,不是要解民於倒懸,救天下之無辜嗎?小女子乃無辜之人,大王卻要賜死,不是畏懼小女子又作何解釋?”

李自成被陳圓圓這一席話問住了,許久回答不出。他抬抬手:“你且起來說話。”

陳圓圓給李自成叩了個頭,說一聲:“謝大王!”她站起身,接著說:“為大王計,大王殺小女子實為不智。”

“怎麼不智?”

“小女子看宮中情形,大王有撤出京城的打算,不知是也不是?”

“就算孤有這種打算,那又怎樣?”

“大王是打算全師平安撤走,還是被追襲而奔呢?”

“想平安撤走,又當如何?”

“大王,吳總兵為先鋒,兵勢甚銳,小女子聽說他正向京師逼進,小女子螻蟻之命,大王殺了我,對大王無絲毫益處,留下小女子,小女子會感念大王不殺之德,當盡心竭力,使吳總兵滯留京師,不再追襲,大王可保全實力,全師撤退,鞏固西京,不久可望東山再起。趨利避害,請大王三思。”

陳圓圓的話觸到了李自成的心病,他不由身子前傾,問道:“你果然能使吳三桂留京城嗎?”

“大王想必知道,吳總兵降而複叛,由小女子而起,大王殺了小女子,必然激起他更大的仇恨,他可能日夜兼程,追襲不休。大王如果留下小女子,小女子指天立誓,千方百計也要使他滯留京城,不再追襲。小女子如有背信,天殺霄殛!”

“好,孤王相信你,留下你了。”

陳圓圓為什麼能說服李自成呢?因她能抓住李自成的心病,擊中這一要害。李自成一心想平安撤出京城,保全實力,鞏固西京,以便東山再起。但有一塊心病:怕吳三桂帶兵追襲。陳圓圓抓住李自成的要害,指天立誓,隻要大王留下她,她就千方百計使吳三桂滯留京城,不再追襲。李自成權衡利弊,隻好免陳圓圓一死。

以毒攻毒法

它的特點是:在反駁和揭露的過程中,除了引用許多正麵的材料之外,還適當地利用反麵材料,讓對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1848年6月,《新萊茵報》在德國萊茵省省會科倫市出版,馬克思負責這個報紙的總的領導和組織工作。由於同年7月5日《新萊茵報》發表了《逮捕》一文,法院就以侮辱最高檢察官和憲兵的罪名傳訊了馬克思等人。1849年2月7日到8日,科倫陪審法庭審理《新萊茵報》、被控侮辱檢察長和毀謗憲兵一案,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這次審判當眾戳穿普魯士政府的反動麵目。馬克思在對起訴的答辯中多方引證了德國的立憲慣例和有關法律條文,反駁了普魯士反動當局對《新萊茵報》的誣告,揭露了普魯士政府陰謀實行反革命政變的罪行。陪審法庭隻好宣告全體被告無罪。馬克思在法庭上當眾公開聲明:

諸位先生,我們不是立憲主義者,我們站在我們的原告先生們的觀點上,是為了從他們自己的立場出發,用他們自己的武器來打擊他們。因此我們才引證立憲慣例。

“用他們自己的武器來打擊他們”,即用德國的立憲慣例和有關法律條文來反駁普魯士反動當局對《新萊茵報》的誣告,揭露普魯士政府陰謀實行反革命政變的罪行。這種方法就叫以毒攻毒的方法。

9181年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時,江青常以“不記得”、“不清楚”、“忘記了”等來抵賴罪行。但一經出示書證,播放錄音,她就無法再裝糊塗了,隻好承認“是我寫的”,“是我說的”了。

因為白紙黑字,鐵證如山,筆跡猶存,抵賴不掉,錄音俱在,尚未銷毀,所以他們再狡猾,也無法施展他們的伎倆。這也就是以毒攻毒的威力所在。

比較對照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把兩類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對照,從而駁倒並揭露對方的論題。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通過比較對照,哪個正確,哪個錯誤,一清二楚;誰個有理,誰個無理,一目了然。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齊景公修建路寢台,已經打好了地基。此時,逢於何的母親死了。他拜求晏子轉奏齊景公,請求把母親的屍體埋在路寢台的牆下,與其父合葬。為此,晏子見齊景公說:“有個叫逄於何的人,母親死了,要埋在路寢台的牆下,與其父合葬。”齊景公勃然變色,生氣地說:“從古至今你曾聽說過有請求在君主宮殿下埋葬死人的事嗎?”晏子回答說:“古代的明君,宮室台榭建得少,又很儉樸,從不侵占活人的住宅,也不侵占死人的墓地,所以從未聽說有請求在君王宮殿下埋葬死人的事。可是現在的君王,蓋了許多宮室台榭,侵占了活人的住宅,侵占了死人的墓地,使活著的人不得安生,死了的人屍骨離散。為了自己的奢侈遊樂,既欺淩活人又欺淩死人,這不是賢君應有的行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顧百姓的生死,不是治國正道。我還聽說,活著的人不得安生,就積蓄了憂愁,死了的人不得安葬,就積蓄了悲哀。積蓄憂愁就留下了怨恨的種子,積蓄悲哀就留下禍患的根子。君王不如允許逄於何葬母於宮牆之下吧。”齊景公同意了逄於何的請求。

晏子巧用論辯方法說服了齊景公。他的論辯方法是:先把古代明君的所作所為與現代君王的所作所為進行比較對照:古代明君“宮室台榭建得少,又很儉樸,從不侵占活人的住宅,也不侵占死人的墓地”,而現代君王“蓋了許多宮室台榭,侵占了活人的住宅,侵占了死人的墓地”,所以古代未曾聽說過有請求在君主宮殿下埋葬死人的事,而今卻有這一請求。再進一步講明利害所在:為了自己奢侈遊樂,侵占住宅、基地,使活人不得安生,死人不得安葬,必然會引起民怨沸騰、後患無窮的結果。這不是賢君應有的行為,更不是治國的正道。這幾句辯駁,鏗鏘有力,擊中要害。通過對比和言明利害,很明顯地看出逄於何的請求是合情合理的。在此情況下,齊景公隻好同意逄於何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