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7.罪名“莫須有”,秦檜陷害嶽飛借口患傷風,兔子擺脫獅王(2 / 3)

什麼叫“莫須有”?“莫須有”就是也許有、恐怕有的意思。麵對韓世忠的嚴詞責問,秦檜無言可對,隻好用這三個字來支吾搪塞,來個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秦檜不能明確地回答“有”,因為他根本拿不出“罪證”,他又不能明確地回答“沒有”,因為沒有罪證就不能定罪,更不能定人死罪。根據排中律的要求,應該在“有”和“沒有”二者之中肯定一個,不作明確肯定,就違反了排中律。

後來,“莫須有”就成了典故,專指用捏造、誣陷的辦法強加的罪名。

運用排中律應注意的問題

排中,排中,排除的“中”應是事實上不存在的第三者。如果客觀上存在第三者(即“中”),就不能排中。

請看古代的一個小故事:

春秋時,齊桓公準備重用管仲,想把內政、外交大權全部交給他。交權之前,齊恒公把各位大臣請來,對他們說了自己的意見,還說:“同意我的意見的入門以後站在左邊,不同意我的意見的入門以後站在右邊。”東郭牙入門以後站在門的中間,齊桓公問他:“你為什麼站在門的中間呢?”東郭牙說:“憑管仲的智慧,能謀略天下事嗎?”齊桓公回答說:“能。”東郭牙又問:“憑管仲的果斷,敢幹大事嗎?”齊桓公答:“敢。”東郭牙說:“你明明知道他能謀略天下,又敢幹大事,你把國家大權全都交給他,能保證將來不發生專權篡位之類的事嗎?”齊桓公聽了以後,認為東郭牙講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叫隰朋主管內政,叫管仲主管外交。

東郭牙既不完全讚成,也不完全反對齊桓公的意見,因而站在中門。他是否違反排中律呢?沒有。因為“完全讚成”與“完全反對”不是矛盾關係,而是反對關係,也就是說客觀上存在“中”,即“部分讚成”和“部分反對”。東郭牙在“完全讚成”和“完全反對”的兩種意見中,提出了第三種意見:分權並立,互相製約,以免將來發生專權篡位之類事件。這個意見是正確的,因而齊桓公采納了。再從站隊的位置來說,“站在左邊”和“站在右邊”也隻是反對關係,並不排中,客觀上還存在“站在中間”位置的情況。

再看下麵的對話:

甲:我說水果中橘子最好吃。

乙:我說水果中鴨梨最好吃。

丙:我說水果中橘子不是最好吃的,鴨梨也不是最好吃的。

丙說的話是否違反排中律呢?沒有。因為“橘子”和“鴨梨”在水果這個屬概念中是反對關係,不是矛盾關係,並不排中。由於各人口味的不同,有人認為“橘子最好吃”,有人認為“鴨梨”最好吃,還有人認為“蘋果最好吃”,或“菠蘿最好吃”,或“荔枝最好吃”等。

還應該指出,排中律的要求是有條件的,不能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對任何矛盾的論斷都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隻有屬於應表態、能表態而不表態的情況,才算是違反排中律。如果人們因為不了解情況,或事物尚在發展,不能作出結論,以及其他原因而不能或不便明確表示讚成哪個,反對哪個,那就不算違反排中律。緬甸有個“兔子傷風”的民間故事,可以幫助我們領會這個道理。

獅子指定老熊、猴子和兔子做他的大臣,他們一起在森林裏巡遊。過了些日子,獅子感到與這些大臣們呆膩了,想找借口吃掉他們。

有一天,獅王召來三位大臣,對他們說:“各位大臣,你們當我的輔佐已有不少日子了,我現在得測驗一下,看你們當了高官以後是不是腐化了。”說完,獅子張開血盆大口,要老熊說出他嘴裏發出來的是什麼氣味。獅子是吃肉獸,嘴裏發出的氣味當然是一股腥臭味。

“大王,你嘴裏的氣味很不好聞。”老熊直率地回答。

“你犯了叛逆罪!”獅子怒吼道,“你竟敢當麵毀謗國王,犯叛逆罪應該處以死刑!”說罷,獅子就撲到老熊身上,把他咬死並且吃掉了。

接著,獅子問猴子他嘴裏發出的是什麼氣味。猴子親眼看到老熊的悲慘下場,趕忙恭維道:“大王,這氣味香極了,就跟上等香水一樣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