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的羅馬城,有一座有名的雕像叫真理之口,是一位老人張著大口,好像在呼喊什麼。這座雕像非常有名,傳說一個人如果把手伸進老人的嘴裏,就能知道這個人是誠實的還是虛偽的。對於誠實的人,他的手會安然無恙;如果是個騙子,他的手就會被雕像咬掉。傳說雖是這樣,但是千百年來,從未聽說過這座雕像曾咬掉過誰的手。這座雕像的存在,以及關於它的傳說隻不過說明了人世間的真誠是難以考驗的,而也正由於它的難以考驗,真誠才永遠不能絕跡,人們對真誠的向往同樣也永遠不消失。

隻有守信譽,才能取信於人。一個人沒有信用,人生途中就會寸步難行。一旦約定,就要努力去兌現;出爾反爾,會讓人對你失去信任,此乃人生一大忌。

所謂守信譽,就是說到一定要做到。這聽起來既簡單又合理,但是絕大部分就是做不到。假如—個人兌現了他曾經許過的所有諾言,他一定會成為—位鶴立雞群般的傑出人物。

五出祁山時,諸葛亮鑒於前幾次出祁山所導致的久戰兵疲,采納了長史楊儀的建議,把兵力分為兩部分,輪番出擊。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過了一百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百天後,再由經過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環輪換,保證了軍隊士氣的持久。為使輪番出擊的戰術得以順利實施,諸葛亮明令規定:違限者按軍法處治。

兵出祁山後,後方糧草屢催不到,營中缺糧。諸葛亮攻下鹵城後施計搶割隴上麥,用來補充軍糧。然後,又在鹵城外設下伏兵,擊敗魏軍的偷襲。司馬懿發檄文征調雍、涼二州的20萬人馬前來助戰。此時,蜀兵輪換期已到,後方漢中的兵馬已經出了川口,送來公文,隻待會兵交換。諸葛亮傳令前線軍兵返回後方,征戰百日的士兵們各個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正在這時,孔禮引領的雍、涼人馬20萬已經來到,與郭淮會合,去攻襲劍閣,企圖截斷蜀兵的歸路。司馬懿親自率兵攻打鹵城。蜀兵聽後都很驚恐,形勢危急。楊儀建議諸葛亮變通一下,先留下舊兵退敵,待新兵來到再換班。

諸葛亮斷然說:治國治軍必須以信為本。老兵們歸心似箭,他們家中的父母妻兒也望眼欲穿盼親人回來。我怎麼能因一時的需要而失信於軍民呢?說完,下令各部,讓服役期滿的老兵速速返鄉。

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隨後,一個個熱淚盈眶、激動不已。這一來,老兵們反而不走了: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際,我們要奮勇殺敵,報答丞相!老兵們的激情對在役的士兵更是莫大的鼓勵。蜀軍上下,群情激憤,士氣高昂。

五出祁山,諸葛亮雖然沒能取得預期的功績。但他設計誘殺了魏軍大將張邰,又在形勢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平安地率領蜀軍撤退回國,這不能不說有4萬服役期滿的老兵的功勞。

司馬光曾經說過:信義,是君王的最大法寶。國家靠人民保護,人民靠信義保護。不講信義,就無法調動人民;沒有人民,就沒有辦法守衛國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騙天下之人;稱霸天下的人,不欺騙鄰國;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欺騙自己的臣民;善於持家的人,不欺騙自己的親人。如果上麵不相信下麵,下麵也不相信上麵,上下離心離德,最終則導致失敗,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

早在南朝範曄的《後漢書》中就有這句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語道出了待人以誠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個誠實的人是值得信賴的,他不會當麵說別人的好話,背後卻陷害人。他不會違心地騙取他人的好感,換來對方對自己的信任,而達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誠實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他的心靈毫不遮掩地向朋友、同事們開放,他忠實於自己,也忠實於別人。

古往今來,誠信一向被中國人視為修身之本,是待人處世的道德規範。這也是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中所重視的賢能的一個重要標準。儒家思想強調民無信不立,宣揚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要求商人要篤實至誠。從商品經濟發展史來看,無論古今中外,商品經濟越發達,商業精神越旺盛,就越是恪守信用。無商不奸這句話並不能反映商業的本質,也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其實,商的本質是信,而不是奸。因為成功的企業家都清醒地認識到:唯誠與信,才會給企業、企業家帶來較高的信譽。

台灣聲寶董事長陳茂榜,他的創業成功,憑的不是充足的金錢,而是兩個字——誠與信。

當他24歲時,他以100元開了家電器行。由於資金不足,他隻好以50元為一單位,分別分給兩家電器中盤商做保證金,然後向他們提貨來賣。

由於陳茂榜做誠實,做生意時特別講究信譽,因此,這兩家中盤商都很信任陳茂榜,所以50元的保證金隻不過是一種形式,其實陳茂榜向他們所提的貨高達500元,即保證金的十倍。由此可見,誠與信有時比之金錢更有價值。

做生意第一要訣就是誠實,隻有真誠待人,才能做成大生意。弄虛作假,隻能是一錘子買賣,終究是要弄巧成拙、慘遭失敗的。在當今,作為一個企業家,更應以誠信為本。開空頭支票、許願輕諾,最終隻能失去信任。

對於企業來說,聲譽和信用是生命之本。綜觀現代企業中那些在競爭中被淘汰的公司,十有八九是因為企業的聲譽和信用受到了懷疑或否定所導致。所以,許多知名企業家經營之道中將企業的聲譽和信用放在首位,充分顯示了他們在商業競爭中所具有的遠見卓識。

假如你想要創立一項長久而富效益的事業,就必須準備長期與別人合作。你的產品,加上你執行守信用原則的能力,將決定著你能否在長期的經營中取得成功。如果你想要事業長盛不衰,就必須塑造這樣的成功形象。

行失於言是一種極糟糕的形象,你一定要像避瘟疫一樣避開它。

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相交相處,都要以誠心待人,以善意待人,以和氣待人,以禮貌待人。不管對師對友,對上對下,總要以誠意相處。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最重視的就是信,人無信不立。切勿輕諾寡信,失信於人。

人際交往中誠信的建立非常重要,首先示人以誠,各種策略才能有效實行;若失信於人,任你再高明的計謀也無法實現,任何事業也很難成功。因此,我們應該做個誠實守信的男人。

誠信是男人成功的第一步

一個能夠打出誠信牌的男人,已經開始了成就自己的第一步,因為這兩個字是人生的基石。

大家都知道掩耳盜鈴的故事,那個自以為聰明的小偷到頭來被自己騙了。其實做生意也一樣,欺騙別人便是欺騙自己,講信譽的男人最終能夠得到回報。

鬆下幸之助不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都被稱為經營之神。然而,鬆下卻說:生意不是神秘莫測的魔術,也不是詭譎多變的權術。生意就是實實在在地幹事情……就是不欺騙別人,正正當當地做事,因此而獲得別人的信賴。他又說:生意並不是奸詐詭譎之徒所能成功的,而應有一顆純真無私的心。

古有遺訓,無商不奸,因此,一些人以為做生意就是要耍心眼兒、鬥心計。鬆下以為,這隻是看到了事物的局部,是隻見皮毛、不見骨肉。而生意人所應秉持的,正好與此相反,應有一顆純真無私的心。

鬆下說:生意人必須注意的事情很多,但最根本的,也是我期望自己能達到的,就是一顆純真的心。生意人有了純真的心,我所說的一切生意原則才會有效果;生意人若缺乏純真的心,企業絕不可能不斷地成長。

鬆下一生就秉持著一顆純真無私的心,所以生意上每每能臨危而轉、絕處逢生。比如,對於某種新產品,他根本不知該如何定價時,就誠實地告訴經銷商這種產品的成本是多少錢,請他們幫助定價。經銷商為某種產品而要求殺價時,他就告訴人家這種產品成本幾何、正當利潤多少,不能降價,如此等等。這位生意之神甚至認為有了純真無私的心,就幾乎近於神了:純真無私的心,使人公正、堅強、聰明,達到純真的心愈滋長,就愈接近於神,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在生意上也是一樣。

森信公司董事長岑傑英生於廣東南海。3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18歲時父親過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擔落在他肩上。開始他在一家紙行找到工作,一幹就是10年,後因紙行關閉而自立門戶。1965年,他創立了森信公司。成立之初,員工隻有1人。送貨、接單、見客戶、做會計都由自己獨自承擔。到1995年,森信全年的營業額已達15.4億港元,銷售紙品數量達21萬噸。該年12月,森信在香港聯交所成為上市公司。生意30載,岑傑英深深感慨道:父親沒有留下什麼給我,但他留下一個信字,在他眼中,信譽是人的第一生命,人無信不立。這個字可以說令我受益終生。他將自己創立的洋紙公司命名為森信,其含義是:森代表森林,是造紙的主要原料,信代表信譽,誠信為先是公司生意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