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男人能夠直麵風險,他們知道,幹事業好比是一種賭博。而事實上,所有的人生決策,實際上都是賭博。人生能有幾次搏,隻有敢於拚搏的男人,才會有燦爛的明天。
澳門賭王何鴻燊的資本原始積累充滿著傳奇色彩,善於發現機會,並且敢於承擔風險是這個男人發家的秘訣。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占領了澳門,並進行全麵封鎖。何鴻櫫組織船隊向澳門偷運糧食和日用品,他自己也收到了敢冒風險的回報。有資料稱,現在澳門的一半產值與這個男人有關。
風險源於我們不能控製特定的事物。如果我們能夠完全控製特定的事物,也就無所謂什麼風險。
1973年,張果喜所在的江西餘江鎮辦農具修造社負債累累,年僅21歲的張果喜於是振臂一呼要吃飯的跟我來,帶領21個兄弟白手起家,用賣私房換來的1400元錢創辦了餘江工藝雕刻廠,生產木雕工藝品。張果喜在1973年的這一聲虎吼,有一些於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色彩。而且,張果喜能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億萬富翁,與他這一吼不無關係吧。
成大事肯定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世間沒有絕無風險的成功機會。沒有風險的機會,也就沒有多大的成就空間。
人生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冒險與收獲是結伴而行的,要想有豐碩成果,就得敢於冒險。不冒險就等於放棄獲得豐碩成果的良機。與其不嚐試就失敗,不如嚐試後再失敗。
在中國男人群體中,有一個特殊的集體,那就是溫州男人,他們無疑是最榮耀的一族。而這些男人的成功在於他們能抓住機遇並果斷出擊。有的男人在創業時,想得最多的是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因而裹足不前,到最後不了了之。他們怎麼就不想一想;為什麼不看見一萬之中的九千九百九十九,而隻看著那一呢?
金向東與方聖平在巴基斯坦經商已有幾年。在阿富汗戰火稍停之時,兩人就從伊斯蘭堡前往阿富汗,想在那裏尋找商機。
當時阿富汗很混亂,經常有人趁亂打劫。金向東與方聖平通過關係,以每天每人相當於150元人民幣的報酬,聘請了4個巴基斯坦荷槍實彈的民兵,一路護送。
到達喀布爾後,塔利班的商業部長、水電部長等6個部的部長,先後與金向東、方聖平商談生意。在與他們的數次接觸中,兩人均看到6個部的辦公室中電話還是最老式的搖把子。幾個部長對他們明言,塔利班非常需要他們提供的樂清低壓電器,隻是經濟拮據沒有外彙積蓄,最好是通過以貨易貨的方式與他們做生意。部長們聽了他倆的報價後,連連稱讚中國的低壓電器價格便宜,當場提出的訂貨單價值數百萬美元。
但是,在阿富汗賺錢沒那麼容易的。一次,金向東、方聖平因為對準路人拍照而被塔利班士兵當場抓了起來,並揚言要嚴辦他倆。按照塔利班的規定,在阿富汗對人拍照是不允許的,否則將受到嚴懲。
好在塔利班的水電部長聞訊後馬上出麵,三四個小時後金向東、方聖平兩人才獲釋,雖然虛驚一場,但足夠讓人膽戰心驚的了。
勝在險中求、無限風光在險峰,人的冒險精神是最稀有的資源,在經商賺錢方麵,膽量尤為重要。
男人要敢於第一個吃螃蟹
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成功的第一要義便是敢想敢做,出手果斷,正所謂十個好點子不如一次真行動。隻有那種敢於冒險,敢為天下先,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才能真正的在社會中縱橫捭闔,成為人人景仰的成功男人。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勤奮是成就大事業的不二法門,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越來越流行膽商的說法,認為膽商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越來越多的實證表明,高智商並不一定能成功,智商高隻是一種優勢。很多高智商者根本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取得應有的成功,這是為什麼呢?
丘吉爾曾經說過:勇氣很有理由被當作人類德性之首,因為這種德性保證了所有其餘的德性。這裏所說的勇氣,就是一個人的膽量、膽略、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力排眾議、破釜沉舟的決斷力。
而且,科學表明,膽商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出了智商。一項對1048名經理人進行的能力測試發現,膽商指數的高低是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參數,其次是情商,再次才是智商。
如果說人生呀、事業呀、財富呀像一座座大山,那麼高膽商人士就會不畏艱險,不斷攀登,把每一個困難都當成一次挑戰,把每一次挑戰都當成一次機遇,並最後傲立巔峰!而缺乏行動力的高智商者,隻能歎為觀止。
想起十多年前,當初隻有幾千元進股市的炒家,幾年後就成為了百萬富翁;當初隻有幾百元去擺地攤的倒爺,十年後就成為了大老板。麵對他們的成就,好多人都不服氣,會說當初我要是做,一定會比他們賺得更多。不錯!你的能力或許比他們強,你的知識或許比他們多,你的經驗或許比他們豐富,可是你當初為什麼就不敢去做呢?這既是膽識的問題,也是觀念的問題,因為陳舊的觀念束縛了你冒險的步伐。所以,你的觀念直接決定了你在十年後的今天依然貧窮!
自古蓋房子出售,都是先蓋好房再出售,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香港商界奇才霍英東卻在上個世紀中葉來了個反其道而行之——先出售,後建築。這一打破常規的冒險行為,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使他邁上了由一介平民到億萬富豪的傳奇般的創業之路。
霍英東是中國香港立信建築置業公司的創始人。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個奇特的發跡者。白手起家,短期發跡,無端發達、輕而易舉、一舉成功等等,這些議論將霍英東的發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霍英東的發跡真的神秘嗎?不,他主要是運用了先出售、後建築的冒險高招。
霍英東做生意有一個可貴的品質,那就是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來發展自己的事業。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朝鮮停戰以後,霍英東慧眼獨具,看出了香港人多地少的特點,認準了房地產業大有可為,於是毅然傾其多年的積蓄,投資到房地產市場。這無疑是比較大膽和冒險的行為,如果失敗,他可能會血本無歸,傾家蕩產,但幸運的是,他賭對了。從1954年開始,他著手成立了立信建築置業公司,每日忙於拆舊樓、建新樓,又買又賣,大展宏圖,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從此翻開了人生嶄新的、決定性的一頁!
在他以前的房地產業,都是先花一筆錢購地建房,建成一座樓宇後再逐層出售,或按房收租。這種方法雖然穩妥踏實,但對於快速發展的事業卻頗為不利。霍英東通過反複思考後想到了一個妙招,即預先把將要建築的樓宇分層出售,再用收上來的資金建築樓宇,來了一個先售後建。這一先一後的顛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資金辦了大事情。原來隻能興建一幢樓房的資金,他可以用來建築幾幢新樓,甚至更多;同時,他又能有較雄厚的資金購置好地皮,采購先進的建築機械,從而提高建房質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更具競爭力的是他的樓宇位置比同行的更優越而價格卻比同行的更低廉。而且,有時他還采用分期付款的預售方式,使人人都能買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