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本身並無善惡之別,而是取決於使用金錢的人如何來運用它。金錢可以用來製造毒品,同樣也能用來建造醫院、教堂,故而賺取龐大數目的金錢,本身並不是罪惡。使用金錢來危害大眾或造福社會,要看握有金錢資源的人們具備何種觀念。人們熟知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貧寒,在他創業初期,人們都誇他是個好青年。當黃金像貝斯比亞斯火山流出岩漿似的流進他的口袋裏時,他變得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區的居民對他深惡痛絕。有的人做出他的木偶像,親手將他處以絞刑,或以亂針紮死。無數充滿憎惡和詛咒的威脅信湧進他的辦公室。連他的兄弟也十分討厭他,特意將兒子的遺骨從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遷到其他地方,他說: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內,我的兒子變得像個木乃伊。

由於洛克菲勒為金錢操勞過度,身體變得極度糟糕。醫師們終於向他宣告了一個可怕的事實,以他現在身體的狀況,他隻能活到50歲,並建議他改變拚命賺錢的生活狀態。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其一。這時,離死亡不遠的洛克菲勒才開始省悟:是貪婪的魔鬼控製了他的身心。他聽從了醫師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打高爾夫球,上劇院去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他開始考慮如何將龐大的財富捐給別人。

開始的時候,人們不願接受他的捐贈,即使是自視為寬容大度的教會也把他捐贈的髒錢退回。但誠心終歸能打動人,漸漸地,人們接受了他的誠意。

然而,找他捐錢的人太多了。無論早晨或夜晚,無論是上班時間還是用餐時刻,都會有人來請他捐錢。有一次,一個月內請求捐助的人數竟超過五萬人。由於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筆捐款都必須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請案均須仔細調查。麵對那麼多的求助者,他急得跳腳。

他的助手蓋茲提出忠告:您的財富像雪球般,愈滾愈大。您必須趕緊散掉它,否則,它不但會毀了您,也會毀了您的子孫。

洛克菲勒告訴蓋茲:我非常了解,但請求捐助的人實在太多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他們的用途才能捐錢。我既無時間也無精力去處理此事,請你趕快成立一個辦事處,負責調查事宜。我再根據你的調查報告采取行動。

於是,在1901年,設立了洛克菲勒醫藥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會;1913年,設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紀念基金會。

哲學家史威夫特說過:金錢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財富卻是桎梏。洛克菲勒深諳這個道理,他一生之中共捐了數以億計的財富,他的捐助,不是為了虛榮,而是出自至誠;不是因為驕傲,而是出自謙卑。

洛克菲勒後半生不做錢財的奴隸,喜愛滑冰、騎自行車與打高爾夫球。到了90歲,他依舊身心健康、耳聰目明,日子過得很愉快。

他逝世於1937年,享年98歲。他死時,隻剩下一張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因為那是第一號,其他的產業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贈給繼承者了。

歌德曾經說過:唯有懂得金錢真正意義的人,才應該致富。他的意思是說,許多人雖然能夠很快致富,卻不能關懷、體諒別人。他們被金錢迷住了眼睛,失去了合理運用金錢的理性,終歸會為此而付出昂貴的代價。

不要讓賺錢成為你的唯一目的

人生是一趟沒有返程票的旅行,隻有擺脫金錢的捆綁,才能讓人生變得輕鬆自如,才能領略到旅途中的風景,品嚐到人生的快樂。

有一個小故事,一個歐洲觀光團來到非洲一個叫亞米亞尼的原始部落。部落裏的小夥子穿著白袍、盤著腿,安靜地坐在一棵菩提樹下做草編。草編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國商人。他想:要是將這些草編運到法國,巴黎的女人戴著這種小圓帽,挎著這種草編的花籃,將是多麼時尚、多麼風情啊!想到這裏,商人激動地問:這些草編多少錢一件?

10比索。小夥子微笑著回答。

天哪!這會讓我發大財的。商人欣喜若狂。

假如我買10萬頂草帽和lO萬個草籃,那你打算每一件優惠多少錢?

那樣的話,就得要20比索一件。

什麼?商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幾乎大喊著問:為什麼?

為什麼?小夥子也生氣了,做10萬件一模一樣的草帽和10萬個一模一樣的草籃,它會讓我乏味死的。

商人還是不能理解,因為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許多人忘了生命裏金錢之外的其他東西。而故事中,那位亞米亞尼小夥子才真正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人在賺錢之初,並沒有想過這一生賺錢的目的何在,是自己消費,抑或留給後代,或是施舍於慈善事業,造福於社會?你若去問他,大多數人的回答一般都是不知道。在社會一致認同賺錢很重要的情況下,所有人開始了忙忙碌碌、早出晚歸、拚命賺錢的生活。殊不知,不管賺多少錢,都絕不可能帶到下一輩子的。許多人一生忙於賺錢,到最後卻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賺錢的初衷,將手段變為目的。拚命賺錢,不懂得如何利用金錢使自己更幸福、更快樂、更健康,也不懂得回報社會,最後變成了金錢的奴隸,變成十足的守財奴。金錢對於他們來說,已完全失去意義,隻是一堆貨幣符號。更有不少人,還會因金錢而深受其害,陷入甚至淹沒於金錢的泥沼之中。不是麼?錢財是身外之物,沒有它自然不能生活,但金錢過多又成為自己的累贅。這就像一個人的十個指頭,不足十個生活不方便,超過十個就成了負擔。財多必害己,多藏必致亡。

金錢可以使我們生活得富足安定,但我們在積極謀富的同時,也要學會正視金錢,千萬不要把賺錢作為我們生活的唯一目的,我們賺錢是為了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管理好你的資產

一是資本原則,也就是你要積累資金用於投資。要想積累投資資本,就需要開源節流。大多數人都會很重視開源,但對節流的重要性往往會忽視。實際上,你所能夠積累的資本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你能賺多少錢,而是在於你花多少錢。很多人總是覺得錢不夠用,而等收入增加以後,必須花錢的地方也隨之增加,結果永遠無法積累起投資的資本。因此,學會理財的第一個要點就是你是否能夠量人為出,積累起投資的資本。

二是複利原則,也就是要把所賺到的錢再進行投資,讓錢再生錢。大多數人往往會低估複利的收益。假設你現在有l萬元用於投資,每年的投資收益是25%。如果你是賺單利的話,3年後,你總共可以賺到7500元。但如果你每年都把賺到的錢再用於投資的話,那3年後你總共就可以賺到9531元,這多賺的2031元是在這3年裏你的錢所生的錢。

從3年時間來看,複利與單利相比差額並不太大,可時間長了,差異就會非常驚人。

理財的這兩個原則其實很簡單,概括起來就是要量人為出,盡快地積累起投資的資本;盡早投資,哪怕是有限的收益率,假以時日,你就能獲得可觀的收入。

在實施理財投資計劃前,還必須要注意3個問題。

1.明確目標:細心了解自己現在的經濟狀況,包括收入水平、支出的可控製範圍,以及你希望在短期(1—2年)、中期(3—5年)或者長期(5年以上)內看到的情況,根據可以判斷的條件,製定一個目標,而且一旦目標定好了,就不要更改。

2.明確風險底線: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要明確當遇見不利時自己願意接受的蝕本的程度是多少。明確這個目標是為了麵對不測的風險時能做出果斷的決策。

3.學習培養興趣:對自己投資的項目越了解越好。多留意財經信息,多聽專家意見,同時還要學著判斷資訊及他人意見,結合自己情況做取舍。不要人雲亦雲,跟風是很危險的。

巧妙地減少浪費

要擁有金錢,就得學會省錢。下麵就教給大家8個省錢小技巧:

1.強迫儲蓄法

單身的時候都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因此養成了有多少就花多少的習慣,即使工作許多年了,還一點兒儲蓄也沒有。要想讓自己日後的生活有所保障,最好選擇從戶頭中每月強迫扣款的方式來存錢,比如零存整取。不論如何,要先存下一筆錢,作為投資的本金,接下來再談加速累積資產。

2.積少成多法

一日三餐、基本日用品、坐趟公交車、一本令人心動的小說、一場賞心悅目的電影、一件價廉物美的衣物……錢出錢包的頻率相當高,因此一天下來,你會發現錢包裏多了許多零錢(人民幣5元以下),此時你可將其悉數取出,專門放置一處。以後如法炮製,日日堅持,一月、一季或半年去銀行換成整錢結算一次。此時平常不善存錢的你,便會驚喜地發現每日取出存放的、無足輕重的零錢已彙聚成一筆可觀的數目。

3.分類記賬法

一定要養成記賬的習慣,裝個家庭理財軟件就讓記賬變得非常輕鬆,你隻要把你的花銷分門別類地登記上去,並將餘額與你實際擁有的現金進行核對就可以了。堅持去做,你對自己的花銷就會了如指掌。如果家中沒有電腦就在筆記本上記錄,雖然麻煩一點兒也是值得的。

4.忍者神龜法

現代男性注重時尚,追求品味,購買名牌物品勁頭十足,但狂熱擁戴名牌的結果隻會使你陷人人不敷出的窘境。因此在麵對名牌衝動時,你要學會忍,要將有限的財力用在刀刃上。事實上,隻要你做個有心人,完全能在各種不同的打折銷售時期,花上原價幾分之一的價錢,購到你心儀的名牌。

5.尋找替代品法

工作壓力大、心情不好時,許多人常會用逛街血拚來發泄情緒,應該試著找些不需花太多錢的方式作為替代。比如跑步、打球、到山頂上高聲呐喊……這些都能起到減壓與調節情緒的作用。

6.潛力發掘法

也許你目前所從事的職業未必能用上你的全部技能,或是你能輕鬆完成本職工作,尚餘有大量精力,此時你便要克服惰性,充分發揮潛力,趁著年輕單身時大幹快上。文筆好的可從事業餘創作,學有財務知識的不妨做兼職,如此等等,不僅對你的本職工作大有裨益,同時也能積累可觀的資本。

7.完美投資法

通過開源節流,當你已擁有一定資產後,此時理財的重點便要轉向投資。有條件的可將資產的一部分作為首付款購買房產,不足部分向銀行貸款,強迫不善定期存錢的你按期還款付息,其餘資產可投資於國債、基金或申購新股等風險性較低而回報頗高的項目,將收益用於加快還貸。如果你具備相關的金融知識,又有較強的風險意識,就可嚐試將資產的70%投入風險較高的積極型投資(如股票),餘下的30%用於保守型的投資(如國債、定存)。還可將資產分為五份,分別投資國債、保險、股票、定期儲蓄或活期儲蓄,風險投資、保險投資、應急用錢皆可照顧得到。

用保險完善家庭的生活保障

社會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因年老、疾病、工傷、失業及生育等原因暫時或永久退出生產勞動過程、失去生活來源時,按照國家規定從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製度。社會保險主要包括養老、失業、工傷、生育、醫療保險五項內容。

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製度。其目的是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

失業保險:指為保證失去工作的職工在失業期間獲得一定的收入補償而建立的社會保險製度。

工傷保險:指國家和社會為在生產、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和患職業性疾病的勞動及親屬提供醫療救治、生活保障、經濟補償、醫療和職業康複等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製度。

生育保險:是為了維護女職工的基本權益,減少和解決女職工在孕產期以及流產期間因生理特點造成的特殊困難,使她們在生育和流產期間得到必要的經濟收入和醫療照顧,保障她們及時恢複健康,回到工作崗位。

醫療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為向保障範圍內的勞動者提供患病時基本醫療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會保險製度。

社會保險屬政府行為,保險人是有國家權威的社會保險機構。政府不僅是社會保險的倡導者、組織者、執行者,也是它的堅強後盾,即一旦社會保險人不敷出,出現嚴重赤字,政府一定想方設法予以彌補,以保障受保人的權益,維持社會安定,把保障全社會安定,實現長治久安作為追求的目標。

商業人身保險純係企業行為,保險人是保險公司,它講求多進少出高盈利,與投保人保持商品買賣關係,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實行買賣自由、等價交換的原則,不投不保、少投少保、多投多保,無半點強製色彩。其安全保障性比不上社會保險。如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商業保險公司接連倒閉,投保人的保費如石沉大海,遝無音訊,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