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光緒年間,直隸永平府轄下的聚仙莊,有一個富戶胡員外,這天宴請幾個知交好友。
胡員外的最大喜好,是收藏古貨,家裏名人字畫,珍寶古董,琳琅滿目,並且常請朋友欣賞鑒別,以此為樂。這天,宴請的朋友們次弟來到,他們心裏知道一定是胡員外又找到什麼寶物了,要和朋友們炫耀一番。因此席尚未開,好友劉秀才便一副猴兒急的樣子問:“胡兄,有什麼好物件,快拿出來給我們開開眼,不要賣關子了。”
胡員外麵有得色,爽朗地說道:“好吧,咱們先看一件東西,然後再上酒痛飲一番。”說罷讓下人從裏屋抬出一件三五尺長的大物件來。
那物件甚是沉重,四個人抬著,非常吃力,外麵包著厚布,形狀乃是長方體,小心翼翼放在廳下,眾人都圍過來,胡員外笑嗬嗬地掀開包著的布,裏邊又是一層包裹著的黃絹,那黃絹上用紅線繡了一行楷書字:永樂貳年臣某某貢。
揭開黃絹,露出物件本色,是一段古銅色大木,木質細密如鐵,泛著暗黝黝的光,敲之,聲音清越,劉秀才搶先叫道:“茵陳木。”
“哈哈,不錯,正是茵陳木。”胡員外樂哈哈地撚著胡須說。
眾人仔細鑒賞,一個懂行的朋友不住點頭,“嗯,色殷實而內斂,形不浮而拙實,質不張而沉浸,真正的好木。作為貢品來說,也是精品了。”
另一個朋友說:“前朝永樂大帝,在位長,國力興,且喜好寶物,能入皇帝法眼,便十分不易。這件木材的進貢者,當屬內行。”
有一個不太懂行的人問道:“這個茵陳木,到底是何種樹木?”
劉秀才有意賣弄才學,“據我所知,這種木材,隻產於蜀中,是古時的杉木因山崩地震,埋於地下,經數萬年磨壓,去除了油脂糟康,形成鐵打銅鑄一般,萬年不腐,蟲蟻不侵,乃木中神品。”
胡員外樂嗬嗬地點頭,“劉兄說的極是,嚴格說來,此木其實已難以算做木頭,它埋於地下千萬年,早已形同鋼鐵,卻又保持了木材的可雕性與質感,極是稀奇,更難得的是,它不同於其它木材,可植樹而采伐,它乃地下開采偶得,是不可再生的,隻能憑運氣得到,其珍惜度可想而知,自古有‘不要黃金滿箱,寧要烏木一方’之說,曆來皇家達官,多拿此物做的小刻件,做鎮宅避邪納福之用,本朝自康熙以來,已將此木作為皇家專有,民間不可私用。隻是近年來法度廢馳,才使我輩有幸,能享擁有此木之福。”
眾人紛紛問:“胡兄,到底此寶從何得來?”
胡員外搖搖頭,“眾位仁兄,此寶如何得到,恕我不便奉告,並非我故意隱瞞,實乃答應了別人,不得不遵守承諾。不過,我可以告訴諸位一件事,那就是此木如此名貴,卻並不是一件。”
“啊?你還有幾件?”
胡員外說:“我隻得到了這一件,但是,當初這批茵陳木,共是十三件,作為貢品進京的,卻在路上翻船沉沒,當時打撈上來了九件,有四件卻沒找到。今天我得到的一件,便是那四件中的一個,另外還有三件,百餘年來,一直下落不明。”
邊上一個瘦小的文士,搖著頭尖著嗓子歎息道:“可惜啊,可惜。”
“誰說不是,”胡員外說:“倘若說起下落不明的寶物,那可真是數不勝數,象書聖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據說是被則天女皇陪葬於乾陵。其它的,象《永樂大典》正本,秦朝十二銅人,西周九鼎,越王劍,毛公鼎……眾多尋不著的寶物,真是讓人神往啊,我的這塊茵陳木雖說名貴,要和那些寶貝比起來,那可差得太遠了。”
他這一說,引起大家一片豔羨與神思,劉秀才說:“我輩若能一睹這些寶物其中之一,平生之願足矣。”
那個瘦小文士卻搖搖頭,“可惜啊可惜,胡員外,你說了半天,卻差了最重的那一個。”
“最重的一個?”
那文士搖頭晃腦,尖著嗓子說:“對,胡員外剛才說的這些寶物,連同什麼茵陳木之類,如果同那件寶貝比起來,說小巫見大巫,還是比得輕了,要我說,剛才說到的這些寶貝,統統加起來,也比不上那件寶貝。”
“啊?”
胡員外忽然想了起來,失聲叫道:“你說的是……傳國璽?”
2
四周的賓客,都紛紛或點頭,或搖頭,有的說:“是極是極,若是傳國璽再次現於世上,那所有的古物也好,寶貝也好,在它麵前,都相形見絀了。”
有的說:“哪裏還能找見傳國璽的蹤影?幾百年來,為了這件國之重寶,多少代皇帝,窮盡了心力兵力,舉國搜尋,都難覓痕跡。唉,傳國璽,牽動了多少帝王心啊。”
“沒錯沒錯,當年前朝朱無璋,坐皇位後不顧安頓天下,派心腹大將徐達,率重兵遠赴漠北,名義是追打元朝殘餘,實則元兵早敗,一退萬裏,哪裏還有什麼殘餘勢力值得這樣大動幹戈?真實目的,便是尋找這件傳國璽。”
劉秀才對胡員外說:“胡兄,若是你得到了這件傳國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