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常常看到隻有英文招牌的咖啡館,這一間就是。剛剛為參差咖啡專事烘焙的新公司起名字的我很羨慕這種自由。起個名字工商局檢索是否重名不就得了,還要問是什麼意義,問十萬個為什麼,的確是有點莫名其妙。自己花錢辦公司,起名字難道會害自己?就算是自己害自己,你管得著嗎?管得太多扼殺創意啊。比如我想就叫森咖啡烘焙有限公司,幹部們說一個字不行,我想叫烘焙分子有限公司,他們又問分子在這兒是什麼意思?是量子分子的意思呢,還是知識分子活躍分子的意思呢?每次麵對這樣的無理取鬧,我們都隻有妥協的分兒。於是新公司被迫叫成了烘焙世家咖啡有限公司,大家以後看到參差掛耳咖啡的包裝上,出品商印的是“武漢烘焙世家咖啡有限公司”的時候,千萬別笑話我哦,我本想隻叫個分子,世家是被逼出現的。
回正題,Together Café的主人是在前麵提到的行動咖啡車旁遇到的。
當時她正在向Daniel請教咖啡方麵的知識,得知我也是同行,還出了一本關於如何開咖啡館的暢銷書之後,用讓人無法拒絕的柔美誇張的台灣腔說:
“真的假的?一定要到我的店看看哦。”原來鄭小姐是輔仁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她的咖啡館就在輔仁大學正門附近,大學在讀的時候就開始經營了。之所以叫Together,是因為咖啡廳經營以她為主,還有另外三個拍檔。在高手如雲的台北,一個大學生,對咖啡不甚了了,竟然也敢開咖啡館。因為有參差咖啡夢想學校,直覺告訴我,這無疑是個很好的案例。當下和她約定,一定找時間去她的小店坐坐。
兩天後,坐捷運到輔仁大學站下車,鄭小姐樂嗬嗬地來把我接到店裏。
這是我第一次用了iPhone錄音功能做錄音采訪。喝了一杯咖啡,問了很多問題。期間,生意一直還不錯,一看都是輔仁大學的學生,吃簡餐的居多(台灣叫輕食)。點咖啡的比較少,老實說,咖啡很一般。鄭小姐告訴我,咖啡的確是她的弱項,西點輕食她倒是花了不少工夫研究和學習,難怪她會出現在行動咖啡車那兒請教咖啡問題了。
總體來說,小店溫馨可愛,布置方麵應該是很合學生的胃口,手繪牆、照片牆都花了不少心思。開這個店,鄭小姐費了不少周折,父母一開始是反對的,但是看到她和朋友們全情投入,樂在其中,後來也開始支持和幫忙了。
咖啡館門口的一個木質樹形引導牌就是鄭小姐的父親到店裏親自做的。小店開業半年,生意蒸蒸日上,收支已經能夠持平並小有盈利了。
看過《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的朋友知道,我在書裏稱以簡餐為主的咖啡館為偽咖啡館。聽了鄭小姐的故事,我告訴她我在武漢也有間類似地處大學區、客源也多為學生的參差咖啡書屋,但是我們並不做簡餐,生意也還不錯。鄭小姐很好奇,讓我給些建議,而我的建議當然是關於咖啡,於是我又厚著臉皮,把在參差咖啡夢想學校講的那一套關於“咖啡館的精神氣質和核心產品必須是咖啡”的理論闡述了一遍。我告訴她,參差咖啡書屋從開業以來,一直在普及咖啡知識,甚至教學生客人們做咖啡。我甚至認為,在大陸的每一間純咖啡館都應該是一間咖啡教室,甚至是咖啡“教堂”,我們要如同布道一般讓大家愛上我們的咖啡。輕食是身體必需品,但咖啡有可能成為味蕾必需品,甚至精神必需品,被布道的客人們才有可能每周來給咖啡做禮拜,最終成為忠實的回頭客。鄭小姐聽完若有所思,頻頻點頭,弄得我都有點兒不好意思了,布道布到咖啡之城台北來了,真夠能“忽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