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富錦街,有一間清靜雅致的咖啡店。它的主人朵兒(桂綸鎂飾)和薔兒(林辰唏飾)是一對美麗的姐妹,朵兒經營咖啡店的想法由來已久,偶然的機緣下,她們得以實現自己的夢想。雖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在開業之初的喧囂後,咖啡店漸漸歸於平寂。正當姐妹倆為此煩惱不已之時,朋友慶賀開業送的一本泰文食譜啟發了薔兒的靈感。她鼓勵姐姐在咖啡店內開展以物易物的服務,吸引各色人等來此尋找、交換彼此的心愛之物。咖啡店漸漸熱鬧起來,擁有36個城市故事的周群青的到來,改變了姐妹的人生……這是豆瓣電影裏關於《第36個故事》的一段簡介,這部電影我看過,還在參差咖啡書屋放映過,還沒看過的文青可以搜來看看。
《第36個故事》是一部很多文藝青年津津樂道的台灣電影。2010年在台灣上映,大陸很多年輕人對咖啡館的夢想可能還是起源於這部電影。美女、海芋、咖啡、帥哥、以物易物、故事,還有環遊世界。我對台北的生活氣息和初步印象其實也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被大家認定有商業頭腦的我,雖然沒有去確認,但我一直認為,這間咖啡館應該在電影拍攝完畢後存在下去。
所以,當我坐在朵兒咖啡館裏發出第一條微博的時候,還有粉絲驚歎,真的有間朵兒咖啡館呀!我笑了。要知道,我其實手裏還藏著一個劇本的框架手稿呢。以參差咖啡為故事場景拍一部關於咖啡關於愛情的電影,一直是我的夢想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而開的咖啡館當然應該保留,尤其是在電影口碑不錯的情況下。
非常巧,現實中朵兒咖啡館的咖啡熟豆供應商是我台北友人的好朋友,所以第一次拜訪朵兒咖啡館是友人陪同,咖啡被免了單。朵兒咖啡館的咖啡豆由友人35年曆史的專業烘焙廠供應,自然品質不錯,碰到優質咖啡被免單總是覺得過意不去,於是在朵兒咖啡館買了兩套她們的明信片,一套留作紀念,一套分別寄給了6位粉絲。每次出門給粉絲寄明信片已經成了@參差咖啡的慣例了,上次是在越南和柬埔寨吳哥窟,下次應該是在美國洛杉磯吧。
在台北期間去過兩次朵兒咖啡館,時間段不同,但生意都不錯,幾乎沒有空位。於是坐在吧台和店長聊天,想象著是在和桂綸鎂閑聊。看店裏的客人,感覺咖啡館生意和電影的關係不大,主要還是環境好、咖啡好、服務好。
問店長大陸遊客來得多嗎,店長表示有但是不多。這和我的“與電影無關”的論調是吻合的,畢竟來台自由行的年輕人還是太少,何況還有人並不真的認為這個店是存在的。
有粉絲好奇地在微博上問我:“她們那兒現在還以物易物嗎?”我代為問了店長,店長搖搖頭笑了。是啊,電影可以用90分鍾講100年的故事。
生活卻要一天一天過,平淡是真,是生活的本質和常態。看著三三兩兩的客人坐在朵兒咖啡館裏聊天看報,牆上還掛了當年拍攝電影時的黑白劇照,時不時會有點兒穿越的感覺。
友人告訴我,店主其實就是《第36個故事》的製片人,依然從事著電影方麵的工作,偶爾會來店裏。據說因為工作忙,沒有太多心思放在店裏,還和友人流露出要出讓店麵的想法。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如果價錢合適,還真想把它據為己有。不過,兩次都沒有緣分碰到主人,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的貪念,也很快在自我譴責中不了了之了。世上有一種事情比占有更有趣,那就是創造。回去有時間翻出劇本,咱也拍一部咖啡電影,就在參差花房咖啡裏麵。
不可能每一間咖啡館都能幸運到因為一部電影而生,而紅。但是,對於一間誌在永續經營的咖啡館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品質、環境、服務和綿延不絕的創意。朵兒咖啡館顯然不可能靠慕名前來的各地遊客存活和盈利,一間咖啡館的基本客人必須是其附近的回頭客。這一點,朵兒咖啡館做到了。《第36個故事》不可能永遠被人津津樂道,咖啡館就是咖啡館,這裏沒有電影裏的情節,但生活這部最最真實的電影,不正在這裏天天上映嗎?
按照《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裏說的道理,《第36個故事》隻是成功地起到了一個告知的作用,之後的每個365天,還是一個不斷吸引回頭客的過程。這不,從友人那兒得知店長還是單身的時候,我就在想,這位大方得體、有禮有節、咖啡做得又好的台北姑娘,會不會是我下次再來台北、再來朵兒咖啡館的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