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豆空間——咖啡館還是咖啡教室?(1 / 2)

挑豆子是一種態度。我們對每一杯咖啡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客人對小咖啡館的態度。

原豆空間對麵是刑警局。坐在局子對麵喝咖啡,我這不爭氣的草民心裏總是有點兒穿越、發怵,用台灣話講,感覺怪怪的。

在台北的最後兩天,我換了一家101大廈附近的五星級酒店,希望除了人情味之外,還能感受一下台灣的專業服務。在台北十幾天都沒看過電視,在酒店裏,累計大概看了四五個小時電視就實在看不下去了。電視上的台灣和我親曆的台灣完全是兩個台灣。

台北生活的兩周,給我的感受有兩個關鍵詞:靜和精致。基本聽不到喇叭聲,即使有也是短促的輕聲輕語式。人群聚集的捷運站,也極少聽到大聲說話的,更別提大聲喧嘩了。有一次在捷運上碰到一位嗓門大的,回頭一看,是位伯伯級的,大概是舊習難改,要知道柏楊先生描述的《醜陋的中國人》背景大約是20世紀60~80年代的台灣。如今的台灣,已經時過境遷大不相同了。年輕人陽光內秀有禮貌,用滴咖啡老板鮑先生的話說,有點兒傻乎乎的不知愁滋味的感覺,可是誰說年紀輕輕的就要被磨得老成持重,心思重重,懷疑一切,玩世不恭呢。年輕的特性不就是要青春陽光樂觀向上,整天胡思亂想不著邊際,沒有恐懼毫不畏懼,對未來充滿希望嗎?即使多少會有擔憂和焦慮,那也應該能被年輕的勇氣平衡掉,衝淡掉。

未來是我們的,做就對了!

至於精致,則能在那些小小咖啡館裏深刻感受和體會到。靜和精致的背後,其實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而安全感是所有這些生態的土壤。的確,這兩年台灣經濟不景氣,但日子還是得照樣過,沒有高速發展,就精耕細作,儲備能量。大家見麵偶有抱怨但心平氣和。而在我看來,心平氣和的基本前提就是社會相對公平。大陸普遍心煩氣躁的根本原因不是經濟發展過快或者減慢,而是沒有實現公平。人們不是仇富,富的來路正當是應該受人尊敬的,仇富心理的根源是,總有人可以輕而易舉地發財,然後大肆揮霍。人們真切地感覺到了機會不公、資源被占、前途渺茫,自然憤懣不平。

回到電視上的台灣,靜和精致蕩然無存。為什麼說看不下去了呢,他們把馬英九罵得狗血噴頭。以我的草民心態,再怎麼說也是貴為領導人啊,怎麼可以罵他笨,罵他蠢,而且是電視上一排人坐在那裏,輪番開火。當地人告訴我,這些政論節目的嘉賓,隻要口才好,通常是忙著到各個電視台趕通告罵人,收入可觀。這幾年台灣經濟不好,馬英九被罵已經是家常便飯。這次被罵,起因是馬先生在一次講話中,號召大家要愛惜身體勤鍛煉,勿偷懶。

就這個“偷懶”一詞用壞了,招來全民反嗆。大家一致的看法和罵點是,經濟不好,我們加班加點忙生計,哪有時間跑步呀,覺都不夠睡。以我看來,馬先生60好幾一忠厚老實的長者,就算是用詞欠考慮終歸也是好心,不至於被如此謾罵吧。可台灣就是這樣,隻要不觸犯法律,怎麼說都可以。領導人不僅是個重要的職位,還是一個公眾焦點;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可以頤指氣使的大官,而是一個分工不同的“特殊”公民,說白了就是民眾的出氣筒。

到了台灣,我才深刻體會到了原來聽說的“一流人才從商,二流人才從教,三流人才才從政”這一說法的合理性。而且,我的理解是,在台灣當個清廉的領導人這麼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沒有一點兒信念支撐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