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壓力,愛好就能玩到極致,甚至玩成藝術。
為什麼叫沙貝葉?我沒有機會問主人,我是被台北的咖啡同行帶去這間店的,原因是他們家有台北最多品種的精品咖啡,多達上百種。也就是在這間咖啡館,我幾乎喝咖啡喝到要吐了。不是咖啡不好,是喝太多了,哪怕每款隻是一小杯,大約30~40盎司。記不得那天喝了多少種咖啡,反正最後喝到很昂貴的巴拿馬瑰夏,竟然是強忍著才沒有吐出來。
主人林先生以前是位資深廣告人,看行款能感覺到氣質不凡。咖啡館位於淡水小鎮淡江大學區,在一幢沿街居民樓的一樓,房子是林先生的私產。
有恒產者有恒心,房子是自己的,不必為房租操心,不必害怕被漲價被拆遷。
於是林先生花了不少心思布置這間咖啡館,據說室內的屋頂是林先生找來特殊材料自己動手一點一點貼的,屋前屋後花花草草打理得非常別致。吧台和我的想法一致,直接安排在入口處,客人都需要經過吧台才能進到室內。台灣的平均氣溫高,隻要不是台風,吧台就是開放的,直通室外。一邊煮咖啡,一邊還可以和路過的鄰裏打招呼寒暄幾句,羨煞人也。
以我們這些為不斷上漲的房租苦苦掙紮的大陸個體戶的狹隘想法,我認為這位林先生之所以有閑情逸致從世界各地弄100多種豆子回來玩,首先是跟沒有房租的壓力有關。沒有壓力,愛好就能玩到極致,甚至完成藝術。看著吧台後麵的巧妙設計,錯綜複雜但肯定方便他自己使用的冷熱水管道係統,就能感覺到,他在把工作當成享受。還讓我心生嫉妒的是,他通過Facebook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咖啡莊園聯係,很容易得到各種樣品。咖啡館裏有一間獨立的小房間,是他的烘焙室。都什麼年代了,那些咖啡莊園主們怎麼就不用新浪微博呢?這不是自絕於大陸咖啡控嗎?難道不想把咖啡豆賣給我們嗎?我們可是新興經濟體啊,買得起好咖啡豆啊!
林先生因為熱愛咖啡,喜歡研究咖啡烘焙,有那麼多好豆子可以跟人分享,所以開店快10年了,林先生一直保留一個習慣,就是社區推廣。他告訴我,差不多每一兩個月,他就會帶著自己的新鮮豆子,到周圍的社區去做咖啡文化的推廣和免費品嚐。每次下來,能勾回來一兩個回頭客就知足了,一年下來一二十個,10年下來也有兩三百個了吧,兩三百回頭客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按照台灣的咖啡普及度,他們平均每人每天一杯咖啡,沙貝葉每天100多杯咖啡是有保障的。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房子,自己培養的客人,哪一樣別人都搶不走,全都是恒產。孟子曰,“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
古聖先賢們都曰了幾千年了,怎麼就是實現不了呢?想著想著,我們這些無恒產者就窩火。
聊天的過程中,好幾個熟客來取定製的咖啡。這個是我在大陸沒有見過的,而沙貝葉提供這樣的服務已經有些年頭了。原來,台灣最近一些年很流行冰滴咖啡。冰滴咖啡是用冰融化成冰水再滲透過咖啡粉,一滴一滴滴出來的,製作時間最少5小時,所以必須預訂。而且林先生還會根據客人的不同口味的要求,將冰滴咖啡做發酵處理,發酵的時間不同,味道也不一樣。有三天發酵的,甚至還有7天發酵的。林先生用專門的玻璃瓶儲存,客人過來直接把咖啡帶回家享用。因為瓶子好看,總有客人據為己有,下次再來又混一個新瓶子走了。我想,林先生一邊“抱怨”,其實是一邊在炫耀。同為咖啡館主,我知道咖啡被客人認可甚至迷戀是什麼感覺。
咖啡品種多不一定是所有咖啡館的追求,完全取決於主人的愛好,主人樂意玩,客人就總能跟著嚐鮮。如果可以用Facebook,我反正是願意這麼玩的,隻可惜,不知道什麼時候。好在大陸市場還遠未成熟到台北這個地步,我們也在想辦法多采購一些世界各地的好豆子,一步步來吧。
這則故事裏,其實有一個很好的啟示,就是耐心和恒心。有好咖啡就去周圍社區推廣,沙貝葉咖啡在淡水鎮,所處的位置談不上商業,連居民都不算多,所以才有每次推廣勾一兩個咖啡蟲回來的說法,可就這樣日積月累,回頭客就夠一個小咖啡館過日子了。
可人家房子是自己的呀,當然有恒心啊。寫這段貼士,心裏夠糾結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裏一再強調租金上限原則,不是怎麼開好一間咖啡館的問題,是租金高了能不能開的問題。在參差咖啡夢想學校上課的時候,我也像祥林嫂一樣反複嘮叨:
如果單位麵積租金太高,還可以小一點兒,再小一點。
當然如果房地產泡沫破了,鋪麵價格大跌,買個鋪子開咖啡館也是個不錯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