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地享受一杯好咖啡。
Cama是一個連鎖品牌,本來不在我選擇之列。不過,我覺得它和那些國際大牌區別還是挺明顯的。“單純地享受一杯好咖啡”是Cama的定位。
現場烘焙,保證咖啡在烘焙之後的2~7天內銷售出去,平均每杯咖啡折合人民幣12元,都是Cama的顯著特色。在經濟不太景氣的台灣,Cama卻在最近兩年擴張了數10間直營和加盟店,應該是有它獨到的經營方法的。
2009年,Cama隻有4間直營店,2010年開放加盟至今,迅速擴展到了48間。除了大台北地區,桃園、台中、高雄也有了加盟店。探究其快速發展的原因,小店模式應該是核心。Cama每一間麵積都在40平方米以內,位子不多,咖啡以外帶為主,兼賣咖啡生豆和熟豆。每間店都配有自行車用來送外賣,點夠台幣200元(約人民幣40元出頭)就可以外送,沒有外送費。
因為產品組合簡單,以外帶為主,經營起來相對簡單,對開店經驗不足的加盟者來說,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我在台北期間數次路過敦化南路的Cama,按台北同行的說法,這一帶是咖啡館競爭最為激烈的一級戰區,方圓一公裏內國際大牌、本土大牌連鎖店數10間。新生的Cama不僅在這裏生存下來了,其平效竟然還超過了這一帶的星巴克(所謂平效就是每平方米所創造的效益)。每一間Cama店內布置都十分緊湊,VI設計得挺棒,還專門製作了自己的吉祥物,識別性非常高。
據朋友介紹,Cama創始人原來從事廣告行業,除了VI設計上有獨到之處,因為接觸過的企業案例不在少數,相信在進入咖啡行業之前一定做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Cama爭奪的市場顯然區別於獨立精品咖啡和大牌連鎖的平價市場。在台灣,很多便利店也提供咖啡,平價但不太講究品質。而Cama的差異化就在於平價,但品質要超越他們。而如何超越,對成熟的咖啡市場來說,最為直觀的就是從烘焙入手來顯示品質。Cama店麵雖小,但每間店一定有一台烘焙機,各種生豆有序擺放,每天現場烘焙,讓客人非常直觀地感受到新鮮烘焙。而新鮮是一杯好咖啡的重要要素。
作為咖啡從業者,我同意烘焙技術是製作一杯咖啡所有技術裏最難的。
私房咖啡,主人經營,出於興趣,做到自家烘焙很好理解。作為連鎖店,還有那麼多加盟店,家家都做到現場烘焙實屬不易,足見台灣咖啡行業的競爭有多激烈。也就是因為這樣對新鮮烘焙的堅持,Cama很快在平價咖啡這塊市場上有了自己的份額,贏得了很多創業者的青睞。曾任奧美廣告創意總監的梁先生,也是Cama的加盟者之一。梁先生一直想創業自己開咖啡館,在喝了一杯Cama的咖啡後,整整觀察了兩年的時間。最後,梁先生下了結論:
“一定可行,因為Cama在這個很飽和的市場裏,聰明地切出了一塊平價市場,產品定位、設點在哪兒,都清清楚楚。”在加盟了第一間Cama之後,短短4個月的時間,梁先生已經開了兩間,正在尋找第三間的鋪麵。如此說明,Cama的經營模式是經得起推敲的,這在咖啡市場如此成熟的台北,的確不簡單。
大家都知道,85度C現在也開始在大陸遍地開花了,但明眼人都清楚,85度C的主要收益是麵包,平價的咖啡更像是招徠麵包客人的小福利。而Cama這樣的平價咖啡模式,目前恐怕隻有在咖啡認知程度非常高的台灣能夠獲得成功。相信隨著大陸咖啡人口的不斷增加,加上這幾年星巴克和Costa這樣的國際品牌的鋪墊,Cama這樣咖啡文化濃鬱、強調新鮮現場烘焙的平價連鎖咖啡館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在大陸一些一線城市。
寫這個案例是想給激進一點兒的咖啡控提供一個參考。
隻要時機成熟,這種小而精的、保證品質的咖啡連鎖也是大有機會的。
咖啡企業要做大,很難繞過特許經營、加盟連鎖這條路。不過,大概就是在2012年的秋天,參差咖啡決定公開表態不會走特許經營的路線。原因有三,一是目前大陸的咖啡人口的確還處在緩慢增長的過程中,加上這幾年房租上漲厲害,我們認為咖啡館不僅要走小而精的路線,還得遠離繁華地帶,規避高額租金,才能生存。既然不能保證高額的回報,還要收取加盟費,讓人情何以堪?第二,開辦參差咖啡夢想學校,就是要把咖啡技術、經營理念分享給大家,我們會幫助學員們深入分析目前大陸咖啡館的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把參差咖啡6年來獲得不錯成績的原因和點點滴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大家掌握了技術,接受了上述理念,加不加盟就變得不重要了。第三,我為人懶散,不想操心,要是收了加盟費,豈不是把我的後半生給搭進去了!還是不要了。
咖啡館是這麼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獨具個性的,人群細分的,不可複製的美好小生意。它可以為越來越多的熱愛自由、簡單生活的人們提供一個咖啡飄香的小平台,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