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羅汀——咖啡生活社區(1 / 1)

真正的智慧其實一直在那裏,躺在原地,智慧是不會來找你的。

“一座城市不曾因同質與標準化發展的擴展而偉大,但常因一些個人或者團體拒被收編的堅持才顯得獨特。常說台北之宿命與古典無緣、離不朽太遠,也無力追求如上海北京一般的大規模開放榮景,但溫羅汀的街巷經驗,卻由乍似散漫無章的地貌表麵積累出其他華文城市無法取代的人文層。而這文化厚度,其實,才真正揭露了一座城市的精彩。”——這是淡江大學教授康旻傑先生對溫羅汀的一段解讀,在台北期間多次徜徉其中的我,對此深表讚同。

溫羅汀三個字,指的分別是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是毗鄰台灣大學的一個人文薈萃的區域。據說2005年以前溫羅汀的說法還不存在,現在很多台北人開始意識到它的價值和意義了,一提起溫羅汀,人們會聯想到散布其中的獨立書店、獨立音樂工作室、小咖啡館、非營利組織所滋養出來的文化氛圍。方圓不到10平方公裏的區域,聚集了30幾間獨立書店和出版社,4間Live House,20多間咖啡館。獨立書店和咖啡館交織輝映,咖啡館與獨立音樂廠牌合作,提供另類的音樂環境和主流音樂市場以外的發聲管道。

這裏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咖啡生活社區,和倫敦早年被稱為便士大學(PennyUniversity)的那些咖啡館一樣,知識在這裏流動,信息在這裏交彙,文化在這裏暗湧。

在台北期間,我三次前往溫羅汀,每次都是坐捷運到台大站下車,然後走街串巷開始我戲稱的“文化散步”。第三次,我專門帶了照相機,沿著溫州街,把所有咖啡館一個不漏地拍了一遍。用意當然是要放進書裏,讓讀者感受一下真正的咖啡一條街。一邊散步拍照,其實我也在一邊自嘲。要知道,半年前,我還在武漢試圖說服一個地產商“打造”一條民國範兒的咖啡弄堂,把十幾間咖啡館放進一條弄堂裏。現在身在溫州街,我知道自己也犯了大陸常見的浮誇病了。形似容易,神似難達,文化的積澱豈是大幹快上就能一蹴而就的啊。旅行的妙處也就在這裏:開闊眼界,讓人聯想和反思。真正的智慧其實一直在那裏,躺在原地,智慧是不會來找你的。

溫州街上,最吸引眼球的咖啡館要算“路上撿到一隻貓”咖啡館。“路上撿到一隻貓”裏麵沒有看到貓,但是有夠“亂七八糟”,和這個文藝得要死的名字非常吻合。本想坐下來喝杯咖啡,翻翻隨處可見、到處亂堆的書,隻可惜沒有位置。看來恰如其分的標新立異總是會格外受歡迎。我承認,這樣的判斷有點流於膚淺和表麵。環視裏麵的客人,可以深切地感覺到,這個地方不是假文藝,是真正的,精神上的文藝。

咖啡一條街的景象和夢想有待我們慢慢積澱,大家依照自己的原則和風格讓自己的咖啡館好好存活下去,慢慢地,也許我們也會聚集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咖啡一條街。時間會告訴我們,這一天一定會來的。

這裏就再說說咖啡館的名字吧,《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裏就專門提到一定要給咖啡館起個好名字。鑒於大陸工商部門太為大家著想,希望大家起的名字更有意義,所以有些奇思妙想的名字可能不會被通過。教大家一個辦法,大家千萬不要舉報我教唆。大家可以起一個中規中矩的名字去工商部門申請核準,比如“四個代表咖啡館”,若問起來,就告訴他們,我們的咖啡館,代表了80後、90後、00後,乃至10後的咖啡夢想和需求,反正能發給你營業執照就行,在他們的檔案裏,你的咖啡館就是這個名字。但是,你的招牌可以是另外那個你心儀的名字(當然要像照片裏“路上撿到一隻貓”那樣小小的招牌哦),微博也可以是這個名字,時間久了,大家根本就隻知道你這個好名字,不會知道你營業執照上麵的那個了,除非你把轄區工商局的人培養成了你的老客人。真如此,好像更不用擔心了,咱們是人治社會嘛,人熟了,什麼事情都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