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了最後一場教職工籃球賽,終於結束了.雖然今天輸了,但是也特開心,因為不用再打了,現在看到籃球就有點恐懼感了,每打一次就受傷一次,還要一次比一次嚴重.真鬱悶!
今天真冷,都不想動了,沒有做準備運動就上場打球,初中組的老師果然好厲害,我們組沒有了幾個主力,打得有點亂,球老被搶斷,我竟然心裏有認輸的想法,輸了就不用打下去了,唉,真是對不住我們的隊友!看到對手打得那麼努力,而自已拿到球都想給她們好了,真暈!
因為天氣冷的緣故,我們隻打了兩節,就結束了球賽,好在結束了,要不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一開始觸傷了手指,現在打字都痛死了,還要重重摔了一跤,把手臂皮摩擦傷了一大塊,好痛哦,血一出來就凝結成鮮紅的團塊,嗚嗚,明天手一定沒有辦法動了,不過不怕,這麼點小傷,難不倒我D咧!讓它自個痛去吧,痛到一定程度,它就不痛了,嘻嘻但願明天它不痛得太厲害..........
中國武術究竟有多少拳派,多少套路,至今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風俗民情也互有差異,所以各地區之間的武術風格也常常是各具特色,互不重複。武術是一種文化形態,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又由於它基本屬於純粹的民間文化,所以它一直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中國武術究竟有多少拳派,多少套路,至今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風俗民情也互有差異,所以各地區之間的武術風格也常常是各具特色,互不重複。武術是一種文化形態,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又由於它基本屬於純粹的民間文化,所以它一直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武術的主要流派都是從地域性文化派生出來的。我們把這些主要流派稱為“拳係”,第一個拳係中又包括若幹個拳種。
中國武術至少有七大拳係,即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太級、形意、八卦。一些少數民族還有自己獨特的武術,有些無法包容在這七大拳係之內。此外,中國武術還包括跤術,在漢、回、蒙古、滿等民族中流傳很廣,蒙古族跤術更是獨具一格。跤術的基本規則是雙方要互相抓住,與拳術頗有不同,所以也無法包容在拳係之內。
1、少林拳係俗話說:“天下武功出少林。”名馳中外的嵩山少林寺,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嵩山位於河南省中部的登封市境內,氣勢雄偉磅礴,被推為五嶽之首。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腳下,依山勢而建,直至山腰,異常宏偉。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第一位入主少林寺的是東天竺高僧跋陀。其後不久,南天竺高僧達摩也曾去過少林寺,但他並沒有在寺內久住,更沒有什麼“麵壁九年”之事。後人傳說達摩曾寫有《易筋經》,創編了“羅漢十八手”,於是開創了少林武術。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少林寺內有“麵壁石”一塊,也是後人的偽造。少林武功的淵源是中原地區的民間武功。據考古發現,至遲在兩漢時期,中原一帶的武功已發展到相當水平,行氣導引之術(氣功)也已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少林寺的和尚多數來自中原一帶,有些人入寺以前就會武功,入寺之後又在僧眾之間相互傳授切磋。在武功方麵,少林寺一向有兼收並蓄、善於學習的傳統,所以能廣泛吸收僧俗兩界的武功精華,不斷總結提高,並有所發展創造。少林寺以武功名揚天下是在明清時期。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倭寇竄擾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有少林派武僧八十餘人在月空的率領下勇赴沙場,屢挫敵掐。這些武僧“俱持鐵棍,長七尺,重三十斤,運轉便捷如竹杖,驍勇雄傑。官兵每臨陣,輒用為前鋒”。倭冠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長刀(倭刀,類似後來的日本軍刀),凶猛異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殺得一敗塗地。在這次抗倭戰爭中,先後三十餘名少林寺派武僧為國捐軀。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將俞大猷(福建人)途經嵩山,曾拜謁少林寺。俞大猷本是一代武林宗師,他發現少林寺的棍法“傳久而訛,真訣皆失”,於是將自己精研的棍法傳給少林寺僧。少林寺棍法由此精進。經過七八十年的努力,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為諸家棍法之首,被公認為棍法正宗。此後,少林寺僧又專攻拳術,以使拳術與棍術齊名。明末時,少林僧洪記又從一位名叫劉德長的高手那裏學得獨步天下的峨眉槍法。明末清初之際,少林寺廣泛汲取了北方許多拳派的精華,又學習了福建的棍術和四川的槍術,在本寺武功的基礎上加以融會提煉,終於形成了內容博深、技藝精湛的少林拳係,全麵取得了武術正宗的崇高地位。同時,由於少林武功的名氣越來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這樣,少林拳係實際上就涵蓋了中國北方地區的幾乎所有的武術門派,少林武術也就成了中國北方地區武術的總稱。目前流行於北方地區的多數拳種,如梅花、炮拳、洪(紅)拳、功(弓)力、劈掛、通臂、短打、燕青(秘蹤)、攔手、螳螂、七星、朝(昭)陽、關東、八極、戳腳、鷹爪,以及長拳、猴拳、萇家拳、嶽氏連拳等等,都被認為屬於少林拳係。上述每一拳種都又分別擁有若幹拳械套路和功法。據少林寺弟子講,目前僅少林寺內秘傳的拳路就有234種,器械套路137種,合計371種,另外還有許多功法,可謂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少林拳多走剛猛一路。中原人身高體壯,偉岸多力,性格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開大合,勁力迅猛,充分發揮臂長腿長的優勢,放長擊遠,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中原人重心較高,因此特別注意發揮腿擊的優勢,主張“手打三分,腳打七分”,又有“手提兩扇門,全憑腿打人”之說。少林拳質樸無華,很少搞花架子,其編排完全從實戰格鬥出發,來去一條線,起橫落順,即橫身而起,順身(側身)而落,在擊敵的一瞬間,使自己身體的受敵麵積變到最小。少林拳要求“拳打臥牛之地”,意思是與敵接戰,或進或退,不過是兩三步之間,套路編排要合乎這種實戰需要。少林寺是中國佛教中禪宗的祖庭(發源地),所以少林拳屬於佛門武功,少林僧人練拳的本意在於護寺護法。禪宗的和尚都要練習參禪,日日堅持,不得間斷。參禪時,必須端坐蒲團之上,澄心空慮,心念集中於一點,其他什麼都不能想。久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開悟,參悟禪理。少林寺的人在習武的同時,也要堅持參禪。禪法本是一種心法,也可變通成為內功。少林寺武僧曆代多出高手,與他們堅持參禪有一定關係。
2、武當拳係在中國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之說。少林與武當,可謂雙峰並峙,各有千秋。武當山雄踞於湖北省西北部,為大巴山餘脈,北接豫陝,南控三峽,西鄰巴蜀,東瞰武漢,方圓八百裏,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於泰山和嵩山。武當山古屬均州,為襄陽府所轄,今屬丹江口市。從武當山向南不遠,便是著名的神農架地區。武當山奇峰競秀,風景幽麗,其險奇詭異之境,雄渾涵厚之態,較泰山有過之而無不及。武當山地處偏遠,迥出塵表,曆來為道教聖地之一。相傳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練,久而得道飛升。武當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練拳的傳統,清初學者黃宗羲說武當拳為武當道士張三峰(一作張三豐)所創,其實是沒有根據的。據史料記載,張三峰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他曾在武當山修練氣功,但是不會拳術。道家講究清靜無為,又最講究養生之道,所以武當拳的特點是技擊與養生並重,融養生於技擊之中。幾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這與偏重技擊的佛門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武當拳以養氣健身、製敵自衛為目的,其技擊原則是後發製人,以靜製動,以逸待勞,後發先至,乘勢借力,要求鬥智不鬥力,尚意不尚力。在對敵時,要求化去對方的勁力,而不宜以硬對硬(貴化不貴抗);步走弧形(圈步),進以側門(從敵方身側搶進);動如蛇之行,勁似蠶作繭,心息相依,閃展巧取。武當拳手法多變,以翻鑽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拳那樣,多是出拳直擊。武當拳法較少跳躍動作,步型低矮。多用掌,與重在打穴有關;少跳躍,與重在實踐有關;步型低,與重在擒拿有關;走圈步,與重視跌法有關,由此形成了武當拳的獨特風格。道士們過的是與世無爭清靜生活,所以練武當拳的目的在於自衛,除非遇到危急情況不許動手,而一旦動手,則是柔中有剛,軟裏藏硬,化勁用柔,發勁用剛,具有較大的威力。清代初期,武當拳曾在寧波一帶流傳,出現了張鬆溪、葉近泉、單思南、王征南等高手。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字主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由於武當派極秘其技,擇徒甚嚴,又向來不愛炫耀,所以武當拳的流傳並不廣。黃百家之後,武當拳似乎突然消失,人們多以為失傳,實際上並非如此。大約在明代中期,武當拳分為兩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據說由張鬆溪南傳至四川。晚清光緒年間,武當山道士的後人鄧鍾山又在江蘇江寧(今屬南京市)開堂授徒,於是武當拳又東傳至江蘇。四川、江蘇兩支至今繁盛。留在武當山的一支也未失傳,至今武當道士仍然保持著練武傳統。據粗略統計,流傳至今的武當派拳路不下六十種,包括太乙五行、純陽、太和、啟蒙、六步、咫尺、光明、問津、探馬、七肘、七星、兩儀、指迷、鷂子、長拳、六路、八極、醉八仙、雲帚、剛拳、五朵梅花、柳葉綿絲掌等等。武當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幾十種,如六乘槍、四門槍、雁門神槍、嶽家槍、龍門十三槍、一葦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鐵棍、武當劍、八仙劍、三合刀、四門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單刀、虎尾鞭、連環鐧、板凳拳、太極球等。武當拳派中還包含若幹功法,比較著名的有活氣功(類似“鐵布衫”功)、和血功(重在養生)、打穴功、渾元陰陽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紅砂勾魂手、五毒斷魂手、五雷閃電手等。武當拳係的形成時間,大概在明末清初,約與少林拳係同時。就目前影響而言,武當拳係遠不如少林拳係,是七大拳係中影響最小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