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峨眉拳係峨眉拳係是指以峨眉山為中心的四川拳係,它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僅次於南拳第二大拳係。峨眉山雄跨於四川中部,北瞰邛崍,南鄰小相、大涼眾山,東有岷江,西有大渡河,雄渾高峻,綿亙百裏,盡得巴山蜀水之靈氣。其主峰高達3099米,遠在武當,嵩山之上,原來為遊覽勝地。峨眉山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傳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山上寺觀眾多,有不少名刹。據說峨眉山上的和尚道士很早就有練武的傳統,但史料很少記載。明代中期,抗倭名將唐順之寫了一首《峨眉道人拳歌》,生動描寫了峨眉拳法的快速靈巧。唐順之本是武林高手,曾向戚繼光傳授過槍法。他以行家眼光看拳,其描寫自然不同於一般文人的誇誕之筆。由此可見,當時的峨眉拳法已相當成熟,在少林拳法之外自成一格。大概在唐順之推許峨眉拳法的同時,峨眉的器械水平也正在悄然完成著質的飛躍,其標誌著峨眉槍法名揚天下。峨眉槍法為峨眉山普恩禪師所傳,至明末時已傳四代,少林僧洪記也曾學得這一槍法。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吳殳是普恩禪師的第四代傳人。吳殳是一代武林高手,尤精槍法。他曾彙集各種槍法五百餘種,推峨眉槍法為第一。明代中期,峨眉的槍法,福建泉州的棍法和劍術,都曾獨步天下,其水平遠在嵩山少林寺之上,而且後來都曾對少林武術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同樣地,少林拳法對峨眉拳係的最終形成也產生過重大影響。四川向稱天府之國,經濟文化發達很早,與北方交流頻繁,曆史上北人入川絡繹不絕,將少林拳法帶入四川。四川民風勇悍,人民富於鬥爭精神,習武之風幾乎不亞於中原。峨眉拳術就是在四川地方拳術與少林武功互相交流融會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四川流傳較廣的僧門拳、明海拳、洪門拳、字門拳、會門拳、盤破門等。據說均源於嵩山少林寺。趙門拳、山東教等也與嵩山少林寺有淵源關係。但是,上述諸多拳派,多以短拳為主,“多拳少腿”,與“多腿少拳”的少林風格已有明顯區別,已經四川化了。有些拳種在北方早已罕見,卻在四川紮下根來,像在四川南充地區流行的江河拳,相傳源於河南開封,可是如今在開封倒是失傳已久了。峨眉拳係中也包括一部分土生土長的拳種。像餘門拳就是東鄉縣(今宣漢縣)餘氏家族的祖傳拳術,到清乾隆中期始傳外姓。白眉拳相傳為峨眉山白眉道人所授。化門拳相傳為峨眉山修德禪師所傳。峨眉拳係中還有一些罕見的象形拳,像慧門拳中有蛤蟆拳、蝴蝶拳各一路。餘家拳中有一路“攀花拳”,動作模仿蜂蝶飛舞花叢之態,輕盈靈巧,多縱跳閃躲,講究沾手連發。峨眉拳係中還有一套黃鱔拳,為安嶽陳氏家傳拳術。此外,武當、南拳、形意、太極、八卦者大拳係也都有拳路傳人四川,有的已經衍化為峨眉拳係的一部分。據近年統計,目前四川省內共有67個拳種,流傳1652種拳械套路,另有276種功法。在這67種拳種中,屬於四川本地的拳有28個,占總數的41·79%。明顯屬於少林拳係的拳種有27個,占總數的40·30%。另外12個拳種屬於其他拳係。四川是西南經濟文化大省,曆來具有胸襟開闊、兼容性強、求新求變的特點。巴蜀文化是中國最富於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樣,具有頑強的民族主導意識,以致為自尊和曆史因襲所累;又不像嶺南文化那樣,帶有鮮明的臨海地域色彩,表現出強烈的功利趨向和物欲追求,以致偶爾失落了自我;也不像吳越文化那樣,浸潤著曆史的自豪感,在輕鬆與小巧之中沉醉於那悠遠的神韻,以致很難顯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闊大,兼收並蓄,在廣泛汲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熔鑄出飽含巴蜀情調的地域文化來。峨眉拳係正是巴蜀文化的一個縮影。

7、南拳拳係這是一個浸潤著亞熱帶海洋情調與丘陵叢林氣息的拳係。它以福建、廣東為中心,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地區,故稱“南拳”。關於南拳的起源,從前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稱“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習武。康熙年間,西魯國來犯,無人可敵,福建少林寺僧人請纓出征,大破西魯國,班師凱旋。不久,有奸人進讒,清廷派兵圍剿福建少林寺,將該寺焚毀,寺中僅有五僧幸免於難。這五位僧人四處尋訪英雄豪傑,創立了洪門(天地會),立誓“反清複明”。福建、廣東、湖北一帶的南拳都由這五位僧人傳出,因此尊他們為南拳“五祖”。事實上,清代康熙年間根本沒有什麼西魯國,更沒有來犯這事,當然也不會有南少林寺僧人為國出征的壯舉。這是洪門中人社撰的故事。但是,福建究竟有沒有一座少林寺,倒成了曆史的懸案。有人認為這座少林寺在福建莆田,有人認為在福建泉州,甚至有人說在廣東連平。1996年,在福建福清發現了一處寺址,陸續出土了不少刻有“少林”字樣的文物。經學者初步考訂,此處即為福建少林寺,其存在年代約為從北宋到清雍正年間。關於福清少林寺與南拳拳係的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座南少林寺在南拳拳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經產生過重要作用。同時,還必須充分考慮到福建地方武功的因素。福建民風強悍,特別是閩南一帶,素以悍勇好鬥著稱,其聚眾械鬥之風名聞全國。福建地區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嶄露頭角。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俞大猷(1504年-1580年)就是一位武術大師。俞大猷是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他出身於軍官世家,少年時學兵法,習騎射,後從李良欽學劍,成為罕見的劍術高手。在任職廣東都司僉事時,俞大猷曾僅率隨從數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劍術震懾多處叛民,使他們歸順。他又精於棍法,曾廣教士卒,當時泉州一帶的棍法幾乎全是俞大猷所傳。那時,泉州的劍術和棍術,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連嵩山少林寺也自愧弗如。明末時,泉州有一位名叫定因的僧人,武功高超,曾在漳州擊斃猛虎,傳有弟子數百人。清軍南下後,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渡海赴台灣,參加鄭成功義軍。南拳拳係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響。從公元4世紀起,中國境內由北而南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移民。第一次是在兩晉之際,當時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輾轉遷移到福建,被稱為“福老”。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時期,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屬南遷至泉州、福州。第三次是在兩宋之際,南遷軍民超過百萬。以上三次移民,都是從河南出發。這些北方移民,統統被稱為“客家人”。他們定居在南方的同時,也把比較成熟的北方武功帶到了福建、廣東一帶。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學大師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參加平倭戰爭,轉戰浙閩粵三省。戚家軍曾在福建征戰多年,並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駐防。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祖上六代都是軍官。戚繼光的武功當屬於北少林一係。在戚係軍的武功訓練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親自編寫,剔除了那些華而不實的動作。戚家軍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也必將使這種帶有明顯北方特色的武功對閩粵武術的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南拳的基本特點是門戶嚴密,動作緊湊,手法靈巧,重心較低,體現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擊特色。閩粵一帶人體形較為瘦小,力氣也相當弱些,因此特別重視下盤的穩定性,講究步法的靈活多變,多有扭拐動作(如騎龍步、拐步、蓋步等),使身體可以靈活轉向。南拳的上肢動作綿密迅疾,極富變化,有時下肢不動,拳掌可連續擊出數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勝。在發力時,南拳大多要呼喝作聲,吐氣催力,以增大爆發力。南方人四肢較短,所以講究貼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發揮“一寸短,一寸險”的優勢。南拳拳係中有許多象形拳,不僅有龍、虎、豹、象、鶴、蛇、馬、猴、雞等常見的象形拳,而且有獅、彪、魚、犬等罕見拳種。其象形拳數量之多,居全國諸大拳係之冠。南拳的總體風格是威猛迅疾,靈巧綿密,剛柔相濟,上肢及手型尤富於變化。它不像少林拳那樣雄渾樸茂,舒展大方,但其剛烈之氣,威猛之勢,卻灝然自成氣象。南拳拳係的形成時間,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從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它包括上百個拳種,廣泛流傳於福建、廣東、湖北、湖南、台灣等省以及香港、澳門地區,並很早就流傳到海外,在東南亞以及美洲、大洋洲紮下根來。若論傳播中國武術的貢獻,南拳拳係自當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