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點評(1)(3 / 3)

《老皮克和小皮克》除保留了他原有的特色之外,更著力於使童話具有更深的寓意。這篇童話涉及如何判別美的問題:矯揉造作和掩飾事物的本來麵貌並不是真正的美,違反孩子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按成人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的,隻會使他們失去純真而變得少年老成。他以極其誇張的手法,塑造了老皮克這個人物,老皮克的言行看著似乎荒謬可笑,但卻引人深思。小皮克的形象天真可愛,栩栩如生,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祝願作者為孩子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新童話來。

原載《少年文藝》1982年9月號

談孫幼軍的兩篇童話

湯銳

小讀者們對孫幼軍同誌都很熟悉,六十年代初,他創作了長篇童話《小布頭奇遇記》,作品中那些奇特的幻想和異想天開的誇張,特別是那個刻畫得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主人公——一個幼稚無知、執拗可愛的小布娃娃,曾強烈地吸引住了許多大小讀者,充分顯示了作者在童話創作上的獨特風格,至今仍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兒童文學》複刊以後,我又高興地讀到了孫幼軍同誌新近創作的兩篇童話,即《神筆和筆帽兒的故事》(1979年第十期)、《小貝流浪記》(1979年第十二期),它們仍保持著作者創作《小布頭奇遇記》時的特色。

《神筆和筆帽兒的故事》通過對作家老爺爺書桌上的“神筆”“筆帽兒”“墨汁瓶子”“墨盒”之間一場爭吵的有趣描寫,歌頌了為孩子們嘔心瀝血、忘我勞動的兒童文學工作者,諷刺批評了那種自高自大、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的錯誤態度,教育兒童要刻苦學習,樹立謙虛勤奮的作風。《小貝流浪記》則描寫了貓媽媽的兩個兒子小寶和小貝的不同生活經曆,一方麵教育兒童不要貪圖安逸,要勇敢地到生活的風雨中去闖蕩、鍛煉,使身心茁壯成長;另一方麵也向家長們指出了過分溺愛孩子的危害性。

塑造鮮明、生動的童話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是這兩篇童話的突出特點。這兩篇作品的教育意義是很明確的,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讓筆、墨、小貓之類披上“女教師”的外衣,絮絮叨叨地講大道理,而是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賦予它們以各種兒童的典型性格,使它們既是一個個活潑可愛、按自己性格活動的兒童,又是具有某種物性的動物,它們越是具體生動的“這一個”,概括性就越強,教育作用也就越顯著。

《神筆和筆帽兒的故事》中的神筆,聽見作家的老師誇獎:“簡直是支神筆”,以為是在誇獎自己,就揚揚得意起來,漸漸聽到的稱讚多了,就變得自私、驕橫,先是嫉妒筆帽兒“賴在我身上不走”、“沾我神筆的光”,後來竟對作家老爺爺也不服氣了,認為離了自己,老爺爺的作業就得吃“大雞蛋”。無論是它吹牛皮、發脾氣、罵筆帽兒、欺負墨汁瓶子、跟作家老爺爺搗亂……作者樣樣都寫得神態畢現,特別是神筆的語言更是傳神,如:

“這個銅筆帽兒算老幾呀!”

“就說咱們倆吧,是誰了不起?我,還是你?”

“那為什麼大夥兒祝賀我的時候,你跟著聽,一聲不響,就像祝賀你似的?”

這活脫脫地像是一個調皮而又驕傲得鼻孔朝天的孩子站在了讀者麵前。

把童話形象刻畫得如此個性鮮明,兒童們就感到很親切,與自己很接近,把神筆當成是他們小王國裏的一員,它就像一麵鏡子,照出了他們身上許多與它相似的地方,兒童們在對神筆發出嘲笑的同時也會發現自己的某些缺點:是啊,自己有時候聽到爸爸、媽媽、老師、小夥伴的誇獎不是也挺驕傲的嗎?自己在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的時候不是也吹過牛皮、蠻不講理過嗎?這裏,作者沒有一句直接的說教,卻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