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點評(2)(1 / 3)

《小貝流浪記》中的貓哥哥小寶,在貓媽媽的溺愛下變得非常瘦弱、嬌氣十足、動不動就跟人家吵嘴發脾氣、又膽小又笨拙;而貓弟弟小貝,由於流浪生活的磨煉,他追求自由,好動腦筋,倔強、不願依賴別人,為了救小兔子勇敢地與惡狼搏鬥……從這兩隻小貓不同性格的鮮明對比中,兒童自然而然會作出正確的判斷而受到啟發教育,用不著作者出麵教訓他們。

在塑造童話形象時,作者一方麵注意使它們具備兒童的性格特征,按照兒童的心理去看待事物,按兒童的習慣去活動,即符合兒童生活的邏輯;另一方麵又充分注意了童話形象的雙重性,它既是天真活潑的兒童,同時又是一隻小貓,作者處處使它們的外貌、行為都合乎其各自的“身份”特征,不強迫它們去做自己本來做不到或不該做的事情,使幻想和誇張符合童話的藝術真實性。這樣塑造出來的形象,才是童話那個特殊環境中所特有的。

如《神筆和筆帽兒的故事》中的神筆,作為一支毛筆,它隻能用來寫字畫畫,而不能和洋娃窪一起過家家;它隻能待在筆筒裏或書桌上,而不能像一隻小狗四處亂跑;它的模樣又細又長,就絕不會冒出一張“胖乎乎的臉蛋”……那麼在作者筆下,它怎麼變成了一個驕傲自恃、淘氣無知的孩子了呢?你瞧,神筆認為作家老爺爺沒有它就寫不出好作品來,決定要“治治這老頭子”,於是,老爺爺要寫個“一”,它偏寫個“二”。這裏,作者抓住毛筆使用久了因筆鋒開叉常出現的毛病,與兒童惡作劇時的心理活動結合在一起,既刻畫了神筆驕傲、淘氣的性格,又符合它作為客觀事物的物性。

《小貝流浪記》中的小貝,作者把它寫成一個勇敢聰明的孩子,但同時並沒有忘記它是一隻貓,因此它就不能像一般孩子那樣去玩衝鋒打仗。作者從它被淘氣的男孩子抓去關在鞋盒子裏“開大汽車”寫起,它先是用頭頂盒蓋子,頂不動,然後發現自己腳上長著又尖又硬的小鉤子,試著用它們去抓破紙盒子,爬出來後遇到狐狸追趕,又用腳上的小鉤子鉤住樹皮爬上樹頂,這樣自己學會媽媽沒教過的本領,以此來反映小貝的聰明和追求自由的性格。描寫小貝在生活中闖蕩、成長,是通過寫它自己先是捉螞蚱、蟈蟈,後又逮麻雀、田鼠來吃,先是爬一棵小樹都挺吃力,到後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它三躥兩跳就上去了”這些貓的生活細節來表現的。在描寫小貝見義勇為救小兔子時,作者也沒有違反常識地讓一隻貓去打死一隻狼,而是寫“小貝突然像箭一樣從樹上撲下去,恰好落到狼的脊背上……狼給砸了一個大跟頭,嚇得要命。他‘哇呀’一聲叫,撇下小兔子,一溜煙跑了”。這樣既寫出了小貝的急中生智和勇敢無畏,又使讀者覺得真實可信。

同樣,在寫小寶的膽小和笨拙時,作者這樣寫:“耗子們就趁貓媽媽不在家的時候,來搶小寶的好東西吃。那些耗子真壞,搶走東西不算,還咬小寶的尾巴尖兒,弄得小寶一看見耗子就嚇得喊‘媽媽’。”這個誇張很有趣,又很合乎邏輯,因為如果小寶是一隻小兔子或是一隻小鴨子,這就算不得什麼了,可恰恰它是一隻貓呀!不但不能盡自己捉耗子的天職,反而被耗子欺負,這是何等的膽小無能!並且,貓的叫聲“miɑo”,又是和小孩叫“媽媽”很相似的。

作品中還有不少精彩的細節和場麵的描寫,使童話形象生動而富有情趣。如《小貝流浪記》中寫小寶與麻雀吵嘴:

“小寶生氣了。他抬起頭,瞪圓了眼睛說:‘就長胡子!我樂意,你管不著!’兩隻麻雀一齊衝他叫:‘就管!就管!就、就、就、就!’”

作者十分熟悉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他一方麵抓住兒童吵嘴時愛瞪大眼睛示威的表情特點和小貓的眼睛又圓又大的特征,刻畫出小貓鬥架時生氣的神態,同時又抓住孩子們吵嘴時為了不甘示弱而連珠炮般大聲嚷嚷的特點,以及麻雀總是“啾啾”地叫個不停的特征,巧妙地把兒童口語與鳥叫聲融為一體,刻畫出麻雀多嘴多舌、伶牙俐齒的性格特點。這麼寥寥幾筆,把幼兒生活中一個常見的小小場麵描繪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讀者幾乎能看到三個小孩子爭得臉紅脖子粗的稚態、聽到他們清脆尖厲的聲音,它們是那麼可愛和可笑,同時又不失其作為動物的天然特性。

這兩篇童話的另一特點就是作者在運用幻想和誇張手法時的獨創精神。我們知道,一篇好的童話總是充滿著奇異、新鮮、優美的幻想,而這些幻想又往往是借助於大膽、奇特的誇張表現出來的,它們植根於現實生活,將事物的本質童話式地簡單、突出而深刻地呈現出來,造成童話所特有的神奇意境,增強作品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