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魯迅文學院 何鎮邦
讀了《風雨故園》,我以為它既是一部謳歌京東人民群眾在中國**黨領導下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鄉村英雄史詩,又是京東農村風俗畫的長卷。小說寫活了望泉寺的“三大硬”:張大嘴、禿三愣和王永正等抗日英雄形象,也寫活了望泉寺“三壞瘡”:滿倉、黃良和景光等三個在平常吊兒郎當、遊手好閑,關鍵時刻卻為抗日獻出寶貴生命,亦壞亦好的農民形象;當然,望泉寺歌謠中“望泉寺四大了不了:**守仲有權了不了,劉修德有錢了不了,侃爺劉信識字了不了,大齙牙長蛋了不了”所道出的保長**守仲、大學問劉修德、葉翻譯的跟班劉信,還有大齙牙等人物形象,也是鮮活獨具審美意義的。其他眾多人物,諸如急公好義的王二奶奶、被日寇點了天燈的望泉寺廟守門人駝背王勳、禿三愣劉智的妻子黑妞、王永正的嫂子剛嫂、望泉寺抗日隊伍的組織者地下黨負責人張瀾等等,也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從小說所展示的生活畫麵和所刻畫的眾多人物形象來看,《風雨故園》無疑有其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自從抗日戰爭爆發近七十年和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餘年來,描述這一場神聖的民族戰爭,謳歌抗日民族英雄的各類文藝作品屢見不鮮,難以勝數。其中,有寫八**軍、新四軍抗日的,也有寫國民黨正規軍抗戰的,新近還可以看到一些寫精英抗戰和土匪抗戰的作品;就戰爭的形式看,有陣地戰、遊擊戰,還有地道戰、地雷戰等等。《風雨故園》展示的是望泉寺村農民自衛隊在侵占順義的日寇暴行前被迫組織起來,拿起各種武器所進行的一種可稱之為“麻雀戰”的別具一格的抗日鬥爭。小說中對日寇的暴行甚至獸行進行了充分地暴露與渲染,諸如“三壞瘡”之一的劉景光由於剪了日寇的軍用電線,被處以閹刑,把從他身上割下來的生殖器丟給了大狼狗,然後處死他;望泉寺廟的守門人駝背王勳被抓到順義縣城的石幢蓮花座點了天燈;農家小姑娘白素雲被日本兵**,然後被割去雙乳,開膛破肚,成了這些強盜的“美味”,還名之曰“秀色可餐”;黑妞娘、王永正的妻子、**大腳的兒子**小辮以及剛嫂的兒子大山等等,也都一一慘死於日寇之手。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鐵蹄下的人民再無法忍受日寇的暴行獸行,望泉寺的農民們在張瀾的策劃和指導下,在**地下黨聯絡員金長青的引導下,組成了抗日自衛隊,由弱到強,同**展開了機智而堅決地鬥爭。平時,自衛隊隱蔽於民間,讓日寇看不到、抓不著;他們的軍事訓練也以習武等為掩護。一抓住戰機,他們就拉起隊伍,打個**措手不及。例如有一次打伏擊戰,全殲日寇一個班,最後讓日軍的指揮官都摸不著頭腦,找不到北;而在聯合鄰村自衛隊攻打日軍的炮樓中,又立了奇功。還有寫“三壞瘡”之一的滿倉炸日軍的軍火庫,葬身於爆炸的軍火之中,其場麵也極為壯烈。寫這種來自民間的帶有點自發性的抗戰,而且用的是“麻雀戰”的形式,更進一步表明抗日戰爭的確是一場全民的民族戰爭,在日本強盜麵前,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力量。這種寫法,別具一格,是對半個多世紀來反映抗日戰爭的文學創作一個有意義的補充。
讀《風雨故園》,我們還可以看到作者飽含濃濃的鄉情所展示的京東農村的風俗畫卷。在這裏,我們感受到的首先是鄉親之間相濡以沫,一家有難,百家關心支援的鄉情。像王二奶奶,哪家有什麼困難,哪家有什麼災難和疾病,她就踮著小腳走到哪一家,為鄰居排憂解難;張大嘴媳婦趙金香的娘家送來一些糧食,看到王永正一家由於來了客人羅甫英,糧食困難,馬上分出一部分送過去周濟。在整部小說中,處處蕩漾著這種相互關懷、相互救助的令人溫暖的鄉情,這可以說是小說中一條隱蔽的主線,同望泉寺農民抗日的戰鬥相輔相成,成為小說的主線。當然,小說也寫了京東農村的民俗畫麵,四時八節、春種秋收、婚喪嫁娶、起居飲食,還有民歌民謠,這一切都有特殊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說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眾多的人物形象之中,從審美的層次上看,我比較喜歡“三壞瘡”滿倉、黃良和景光的形象。這是因為他們的性格鮮明,他們的壞處和好處均表現得突出,於是形象就**,有血有肉。這可能同作者在刻畫這一組形象時心態比較放鬆有關。而他們的形象取得如此成功,可能也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再有,“三大硬”之一禿三愣劉智的形象也是比較鮮明的,他同黑妞的結合,他的三套流星錘在平日訓練和戰時發揮作用,他的粗中有細的性格,都是寫得相當到位的。“三大硬”中的另一個人物王永正,著墨較多,且能觸及其感情的層麵,因而也是比較成功的。相對來說,作為自衛隊主心骨的張瀾,雖說是位老革命,曾經接觸過李大釗,但由於個性不鮮明,又缺乏行動的描寫,於是就略嫌理念化,形象不夠**。我以為,塑造人物形象的得與失,其經驗是值得做一番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