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序-2(3 / 3)

現在有的作家寫農村,是居高層,處鬧市遠離農村寫農村。農村隻是他的過去,他的經曆,他的回憶。他也回農村,一是探親,二是感受。他們對農村,實際上以另一種姿態、另一種心態去觀察,去感悟、去體會,去描寫,這未免產生某種隔膜。

但克臣不,他從未離開過望泉寺。他筆下的人物,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都與自己息息相關。所以,他筆下的很多人物是真實的、幽默的,可愛的,有一種原始的底層的生動。

從《風雨故園》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使用農耕文化中語彙的數量是多麼豐富和巨大。克臣對這些語言長期進行了觀察、搜集、收錄、概括、整理、加工、改造、挖掘、搶救甚或再創造,確功不可沒。“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想從事及研究京東鄉土文學的人,應該好好讀一讀《風雨故園》,會從中得到借鑒和感到欣慰。

歌哭與呐喊

北京海澱 劉 薇

京郊順義出了個農民作家王克臣,他長期生活在農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從讀他的短篇小說《南瓜王》始,一直盯著他的創作軌跡,不管他的作品發表在哪裏,我都設法買到。可是,他的作品散見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等八十多家報刊上,怎麼能趕得上呢!我冒昧登門拜訪,他送給我一套書,就是他十幾年間出版的小說、散文、雜文、報告文學等六本文學作品集。我如獲至寶,回家後,這套書就放在我的床頭。最近,從報紙上得知,王克臣的又一部八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風雨故園》出版發行。

我用去整整一個月的業餘時間,仔仔細細通讀了王克臣的《風雨故園》,深深感到,這是一部區別於此前所有抗日題材的作品。它以大量篇幅描繪了京東大地的風土人情,深刻揭示了抗日大背景下農民的生存狀態。對於日本侵華戰爭,作品中絕無首戰平型關與黃土嶺大捷那樣的宏偉場麵,極少有史更新、李向陽那樣滿台生輝、高大完美的藝術形象,而是通過攻**樓、炸火藥庫、打伏擊,甚至每次隻消滅三兩個敵人的小場麵、小場景,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著力展示人民戰爭的強大偉力,塑造人民戰爭的英雄群體。其中,王永正的身先士卒,劉智的勇猛頑強,**德的靈活機智,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作品的另一可貴之處,還在於它真實地再現了生活。中國農民,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同仇敵愾,寧死不屈。然而,也確如作家黃秋耘所說,無論任何時代,都存在著“不好不壞、亦好亦壞、中不溜的芸芸眾生”。《風雨故園》中的滿倉、黃良、劉景光仨“壞瘡”就屬於這一類,作為讀者,我倒比較滿意作品對這三個人物的描寫,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這部小說區別於以往抗戰題材作品的另一個特點,對於敵對勢力,不臉譜化。日軍的吉田大佐、日偽政權的曹縣長、**保長以及葉翻譯之流,都寫得血肉**,惟妙惟肖。當然,作者立場堅定,憎愛分明,通過藝術形象,對於他們的凶狠殘暴、奸詐陰險進行無情地揭露與有力地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