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以少總多,含蓄蘊藉。僅以上聯兩句而言,就包含了許多內容。詩人說:應該可憐一下我的木底鞋踏遍了長滿蒼苔而又泥濘的路,在這陰雨初晴的日子裏想來遊覽一下這個園子裏的景色,可是我輕輕地敲了好久的園門,就是不見有人來開門。是園主人不在家?還是園主人不願與外界接觸,無心世事和利祿?這些疑問都在詩人腦海裏一閃而過,給詩人留下了無限遺憾。再就寫景而言,“蒼苔”之生,一定是連綿陰雨之後;木底鞋多用於走泥濘之路,蒼苔印上了“屐”的齒痕,定非天晴景象。作者避開旁人熟寫的春雨,不明寫春雨,卻用蒼苔上屐齒的印痕來加以暗示,多麼含蓄!“春色”已“滿園”,而且滿得關都“關不住”了,那麼,若進園去逐一觀賞,該多好!然而就是進不去,隻能在牆外看看那“出牆來”的“紅杏”,而且僅僅隻有“一枝”,真是太遺憾了!可是,就是這“一枝紅杏”,卻集中體現了滿園的春色。眼看出牆“紅杏”,心想滿園百花;眼看出牆“一枝”,心想園內萬樹。這不是一種餘味無窮的蘊藉和美的享受嗎?以小景顯大景、以少總多的詩意效果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1]。
注釋:[1]促織:蟋蟀。
鑒賞:上聯寫梧葉送寒,秋風動情。季節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途中人的鄉愁。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桐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境中來表現秋天的蕭索。詩人以疊字象聲詞置於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風蕭瑟的意象,並且用蕭蕭風聲襯托出秋夜的寂靜。在秋風掃落梧葉的蕭蕭聲中,仿佛帶來了砭骨的寒意。這裏的一個“送”字,靜中顯動,詩人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淒清幽冷。寒聲是誰送來的呢?首句未說明,第二句方點出是“秋風”。夜寒江風起,來自江上的陣陣秋風,觸動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悵然思歸。“江上秋風”寫出了秋天草木凋零、百花衰殘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詩人心境的淒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緊接,自然貼切,足見羈愁之深。
下聯詩人的目光從庭內移到了戶外,景物和思緒都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三、四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這兩句應該先後互移。詩人愁緒紛繁,難以人眠,於是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了他新的感受:在那茫茫的夜色中,在院外的籬笆洞隙間,還時明時暗地閃現著一盞燈火,那是在幹什麼呢?再一細看,原來是小孩子打著燈籠,搬開石頭,正在抓蟋蟀呢!孩子們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淒然傷懷、離愁別緒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末句中詩人又以“籬落一燈”隱寓自己羈旅天涯,與次句“江上秋風”相呼應,借景物傳達一片念歸之情,秋思洋溢,引人遐想,又收束全篇。
汪莘字叔耕,號方壺先生,休寧(今屬安徽)人。生卒不詳。布衣。嘉定中應詔上封事,不用。晚年隱居柳塘。與朱熹友善。有《方壺存稿》。
次潘別駕韻[1]
汪莘
野店溪橋柳色新,千愁萬恨為何人殷勤織就黃金縷,帶雨籠煙過一春[2]。
注釋:[1]別駕:官名,宋代地方各州的通判又稱別駕。[2]殷勘:周到勤奮。縷:線條。帶:當“誶著”講。籠:籠置。
鑒賞:這是一首詠物詩。
上聯是作者在清新的柳色中看到了千愁萬恨,這種感受有兩重推理。一是作者用“柳色新”的絕佳美景同“野店溪橋”這一荒涼背景相映襯,自然便從新柳的被冷落聯想到遺民生活的不如意,因而就產生了“千愁”和“萬恨”。二是在下聯裏從柳的生長過程看,長出“黃金縷”般的千枝萬條是多麼的不容易,柳若有知,定然經過千般“殷勤”方始“織就”。但是這番“殷勤”的結果不過是連帶著風雨籠罩著煙霧過了這一個春季就逐漸地衰老、凋殘下去,這怎能不使人“千愁”和“萬恨”呢?作者思路的演進是自然的,又是別致的。把“千愁萬恨竹放進第二句,而把”愁恨“的原因分兩層放在前後分寫,其安排布置也是巧妙的。
劉克莊(1187—1269),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以蔭入仕。淳祐六年(1246)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兼侍讀,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諡文定。嚐學於真德秀。詩詞頗有感慨時事之作,為江湖派重要作家。有《後村先生大全集》。
歸至武陽渡作
劉克莊
夾岸盲風掃楝花,高城已近被雲遮[1]。
遮時留取城西塔,篷底歸人要認家[2]。
注釋:[1]盲風:疾風。《禮記·月令》:“孟秋之月……盲風至。”楝花:苦楝樹的花。[2]篷底:篷指船上的篷,篷底即船上。
鑒賞:詩的上聯重在寫景,又在景中寓情。“夾岸”二字點明詩人歸來走的是水路。“盲風掃楝花”點明時間是在初秋時節,而且乘的是順風船。在楝花即將凋謝的初秋時節,詩人由於羈旅已久,乘船歸家的心情像這順風船一樣輕快。詩人佇立船頭,看到兩岸的楝樹花紛紛被秋風掃落。“高城”指詩人家鄉的縣城。詩人在船上,船低城高,故稱高城。家鄉近在眼前了,天邊忽然飄來一大片烏雲,將縣城一下子全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