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宋詩篇(18)(1 / 2)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寶祐四年(1256)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除撫州司戶參軍,即棄去。曾為建康考官,出題以賈似道政事為問,遂罷斥,謫居興國軍。德祜元年起為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後,流亡建陽,以賣卜教書度日。後元朝迫其出仕,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強製送往大都(今北京),乃絕食而死。門人私諡文節。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疊山集》。

慶全庵桃花[1]

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2]。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3]。

注釋:[1]慶全庵:南宋末年,作者避“元”入山,在福建建陽山中給自己的居所取的一個似名稱。[2]“尋得”一句:作者借居室附近的桃花引出晉代陶淵明所寫《桃花源記》故事。說是有個漁夫,見一條小溪,夾岸桃花落英繽紛,便沿溪而上,追根溯源,忘記了路之遠近。最後到了一個地方,人們男耕女織,安居樂業,自稱是避秦亂世到此,遂與世隔絕,不知外麵朝代變更。漁夫回家後引當地長官再去找那個地方,卻再也找不到了。[3]遣:使、令。問津:詢問渡口。這裏借用《桃花源記》中“無人問津”之意,指尋訪。

鑒賞:全詩一氣嗬成。上兩句說我找到了一個似桃花源那樣的好地方,好像那裏的人躲避暴秦一樣來躲避暴“元”。時間過得好快喲,我看見桃花又紅了,才知道新的一年春天又到了。“桃紅又一春”說明作者像桃源中人一樣不知季節年代,在孤寂中“怡然自得”地生活著。下兩句陡然一轉,翻出新意:可不能叫飛落的桃花再隨流水漂出去,像那個桃花源一樣引來一個打漁人順水尋訪到我這裏,對我的避世生活進行騷擾。

春日聞杜宇

謝枋得

杜鵑日日勸人歸,一片歸心誰得知[1]。

望帝有神如可問,謂予何日是歸期[2]

注釋:[1]杜鵑:鳥名,又叫杜宇、子規、布穀鳥。其啼聲有兩個特點:一是連鳴不斷,似泣似斥淒厲悲涼,民間有“杜鵑啼鳴,泣血方止”的傳說;二是叫聲恰似在說“不如歸去”,因而人們又稱之為“催歸鳥”。[2]望帝:相傳有個遠古蜀王名叫杜宇,因內亂不得歸國,憂鬱而死,其魂魄即化為杜鵑鳥。神:神靈。

鑒賞:這是一思鄉思歸之作。作者在詩中抓住杜鵑鳥啼聲的特點,用望帝的傳說來抒發自己徹骨的思歸之情,並把這種情緒描繪得纏綿往複,回腸蕩氣。

作者高度地集中題材。全詩緊緊圍著作者自己、杜鵑、“歸”字展開。僅從字麵上來看,四句中有兩句出現了作者自己,兩句出現了杜鵑鳥,三句出現了“歸”字。進一步研讀,還發現其實四句都沒有離開這人、物、事三者。這種反複吟唱的寫法,類似民歌中的複遝,讀完全詩,仿佛仍有“杜鵑催人歸,我歸,我歸,我歸……”的旋律不斷縈繞耳際,給人的印象十分強烈。

全詩的結構也十分巧妙。詩的開篇先用杜鵑催歸起興,並連用“日日”二字,足見此鳥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說物有情而人無意。但接下來次句卻說,我的歸心好急切喲,可惜無人知道,當然,杜鵑也是不理解我的。這樣一來便使起興鵑鳴反倒成了鋪墊,從而把作者思歸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使人與杜鵑之間形成直接聯係,用人向物發問的方式表達作者對歸期的盼望和對可能出現的永無歸期的憂慮。

通觀全詩,這種由物到人,再由人到物,最後仍然歸結到人的結構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間構成循環不斷的關係,極符合作者所要表達的纏綿不絕、難解難斷的思想感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曆知瑞、贛等州。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東下,在贛州組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後脫逃至溫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複州縣多處。不久敗退廣東。次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拒絕元將誘降,於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屢經威逼利誘,誓死不屈,編《指南錄》,作《正氣歌》,大義凜然,終在柴市口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1]。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3]。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

注釋:[1]遭逢:遭遇。起一經:從通曉一種經書起家做官。兩宋時期用經義(即六種經書的義理)考進士,中了進士就可以做官。幹戈:古代兵器,幹是盾牌,戈是矛戟。這裏借指戰爭。寥落:荒涼、冷落,不熱烈。四周星:指四周年,北鬥星繞北極轉一周為一年。文天祥從1275年起兵抗元,當時響應國家戰爭令的愛國人士極少,到1279年寫此詩時,已經曆了四年。[2]風飄絮:(山河破碎、國運危亡)像風吹柳絮,飄殘搖落。絮,柳絮。萍:浮萍。[3]惶恐灘:在江西方安縣境內的贛江上,是贛江十八個險灘之一。文天祥在1277年於吉水被元軍打敗,驚惶地引軍從惶恐灘退往福建長汀。全旬是追述往事的驚險。零丁洋:屬南海,在今廣東中山珠江口外零丁山下。零丁:孤單、孤苦的樣子。全句接上句從往事回到現實,感歎自己眼前處於俘虜的地位,正被敵人由零丁洋押往崖山,處境非常窘迫。[4]留取:留得(留下、取出)。丹心:赤誠之心,愛國之心。汗青:指史冊。古代用竹簡記事,書寫前要用火烤幹竹簡中的水分,水分蒸發時好像出汗,烤幹後就去掉了竹子的青色,所以叫汗青。後來人們用汗青作為史冊、史書的代稱。汗青亦稱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