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宋詩篇(19)(2 / 3)

林景熙(1242-1310),熙一作曦,字德陽(一作德暘),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鹹淳七年(1271)自太學生授泉州教官。曆禮部架閣、從政郎。入元不仕。有《林霽山集》等。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1]

林景熙

偶伴孤雲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

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2]。

注釋:[1]山窗:山野草屋之窗。故朝:已亡故的王朝,這裏指南宋。封事:指古代下級官吏向上級上書言事時的密封奏章,一般都是涉及邊防戰事等國家機密的才要求用封事。封事稿:寫有關於封事的文章、文稿。[2]防秋疏:這裏指南宋王朝大臣有關抵禦元軍入犯的封事稿。疏通書,指書稿、奏章。防秋,秋高馬肥時中國北部邊疆少數民族常常乘機內犯,因而內地統治者要在秋季加強邊防,稱為防秋。障:抵擋。

鑒賞:這是一首抒情詩。前兩句寫景。首句點明所處之地。“偶”表明作者常年在四處漂泊,隻得以孤雲為偶,以孤雲為伴。南宋滅亡之後,作者備嚐亡國之痛。他一個人勢孤力薄,既然不能圖謀匡複社稷,便隻好遠離人煙,遁跡世外,誓不與新的元朝統治者合作,“伴孤雲”正是作者忠貞品格的真實寫照。次句寫明所處之時。“欲雪”和“爐紅”表明寒冬來臨,四山都要飛雪了,地爐也燒得紅紅的了。“欲雪”上應詩題中的“新糊”之舉,又與“爐紅”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把外景“四山欲雪”與內景“地爐紅”鮮明地映襯出來。在這樣一個嚴寒包圍的溫暖小屋裏,在遠離囂世的寂靜山居內,似乎可以恬適安坐。但實則不然,作者思緒難平,孤臣孽子之心耿耿於懷。

後兩句即事抒情。作者忽然發現新糊的窗紙上寫有加強秋防、以抗禦人侵的奏章,這是何人所為呢?這裏的設問語句,意在提起讀者的注意力,而不是真要尋找那位寫“防秋疏”的大臣。接著,作者指出,像這樣重要的機密奏章,怎麼當時不見用於朝廷,現在反落到用做擋北風的糊窗紙!朝廷如此不重視防衛,國家焉得不亡?“卻與山窗障北風”,寓意非常深刻。表麵上看,作者未動聲色,款款道來;但細細吟詠,便可感到其中包含了多少悲憤,多少感慨。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1]。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2]。

注釋:[1]餘思:懷舊之思。此處指作者在南宋滅亡之後,時時所懷有的舊君故國之恩,同那種多愁善感的“懷舊悲秋”有著本質的不同。[2]汀:水邊的平地。

鑒賞:這是一首抒情詩。

首聯破題,點明時間是“清秋”,地點在“溪亭”。全詩以溪亭為中心,逐一描繪四周的清秋初月之景。詩人徙倚溪亭,觀覽秋景,懷想舊君故國的情思紛披不斷,直到太陽落山了,還在那裏徘徊不下。讀者若不了解“餘思”的含義,就不能真正領悟到詩人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下的心理狀態。

頷聯起承,緊接首聯。在“月初白”與“酒半醒”的迷蒙狀態下,用參天的高樹和拂麵的微風來表現詩人的高潔品格和悠悠孤憤。寫樹、寫月、寫風,說高高的樹巔掛著一彎潔白的初月,在微微的秋風吹拂之下,詩人的酒意已醒了一半。這裏“月白”切接上聯“日暮”,“酒醒”呼應上聯“餘思”。當此之時,詩人心緒不寧,“餘思”縈繞,難以抒懷,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狀態,不正說明他借酒澆愁的悲憤之情嗎頸聯寫情。詩人用“獨行”穿“字和一個”數字用得非常生動,將詩人複雜矛盾的心情注入到形象鮮明的畫麵上,隱現著詩人對現實生活和亂離時代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