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惟一實行共和製的國家。總統由全民選舉產生,任期六年,行使最高權力。行政管理上實行中央政府領導下的地方自治,在北歐諸國中,芬蘭政治體製上的現代特色與其發展曆史有直接關係。芬蘭的曆史是一把辛酸淚。公元12-13世紀,瑞典對芬蘭發動“十字軍遠征”,武力不僅迫使信奉多神教的芬蘭人皈依天主教,臣服瑞典國王;而且成為瑞典王國的一部分。16世紀中葉,瑞典和沙俄、丹麥、德國、波蘭爭奪波羅的海霸主,芬蘭淪為戰場,飽受戰亂之苦。1809年,瑞典在俄瑞戰爭中戰敗,被迫將芬蘭割讓給沙俄,芬蘭由此成為沙皇統治下的一個大公國,名義上實行自治,實則由沙皇親自管理。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芬蘭乘俄國十月革命無暇顧及之機宣布獨立,後來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承認了芬蘭為一個主權國家。獨立後的芬蘭,國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芬蘭工人赤衛隊受十月革命影響,於1918年元月武裝奪取政權,經過4個月的國內戰爭,赤衛隊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卻促使了芬蘭當時的統治者頒布共和憲法,成立芬蘭共和國。芬蘭曆史從此翻開嶄新的一頁。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以保障西北邊界的安全為由,要求芬蘭提供海軍基地和交換部分領土,遭到芬蘭拒絕後,借機向芬蘭發動史稱“冬戰”的蘇芬戰爭。1940年3月12日,芬蘭被迫簽定城下之約《莫斯科和約》,割讓大片土地給前蘇聯。1941年6月,不甘心《莫斯科和約》內容的芬蘭政府趁法西斯德國向蘇聯進攻之機,宣布對蘇戰爭,期望能夠奪回割讓的土地。然而二戰結束後,芬蘭偷雞不成蝕把米,作為戰敗國不得不承擔向蘇聯賠償巨額戰爭債務。誠實的芬蘭是惟一按照協議、向前蘇聯全部付清巨額戰爭賠款的國家。二戰結束後,芬蘭依舊夾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痛定思痛的芬蘭政府,外交上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內政上以發展經濟為中心。芬蘭從此走出了曆史的陰影。行走在赫爾辛基,常常能看到芬蘭國家曆史與北歐諸國以及俄羅斯錯綜複雜關係的曆史影子。在西貝柳斯公園,我們看到了一座由600多根不鏽鋼管焊接起來的紀念碑,外形象一架巨大的管風琴,同時也寓意著芬蘭的森林,它是芬蘭人為紀念西貝柳斯,耗時6年而建造的。西貝柳斯不僅是芬蘭著名音樂家,也是芬蘭人民心目中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創作的交響曲《芬蘭頌》,以磅礴的氣勢和震撼人心的旋律,引爆了芬蘭人對曆史上屢遭入侵的壓抑心情,喚醒了芬蘭人的獨立精神和凝聚力,激發起他們反抗侵略、爭取自由的鬥爭。如果說這座公園是為紀念芬蘭人心中的英雄,那麼在市中心議會廣場上看到的,就有些不可思議了。議會廣場的正麵是高達33米的東正大教堂,東正教是俄國的國教。廣場的左邊是赫爾辛基大學,右邊是內閣辦公大樓,而廣場的正中間則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巨大雕像,他是曾經統治過芬蘭的外國君主。瑞典也曾經統治芬蘭長達600多年,現在瑞典人在芬蘭屬於少數民族,僅占芬蘭居民的6%。但是這些少數民族並沒受到歧視,他們與芬蘭人有完全平等的權力。而且,瑞典語和芬蘭語同為國語。芬蘭的學者認為,芬蘭隻有一個文化,這個文化包含了瑞典語和芬蘭語文化的兩個方麵。如果從這個視角去思考,站在赫爾辛基的街頭就沒有什麼不可思議了。這裏,既有芬蘭特有的新藝術流派風格建築,也有富有北歐情趣的雕塑和小品,還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俄羅斯風格建築。赫爾辛基,閱盡人間滄桑的波羅的海的女兒,靜靜地佇立在芬蘭灣邊,望雲舒雲卷,聽潮起潮落,無言地展示了她對待曆史的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