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語文教學方法研究(下)(3 / 3)

2.SQ3R學習法。又稱“查、問、讀、記、複習法”或五步閱讀法、五段學習法。是一種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的讀書方法。始創於美國衣阿華大學。SQ3R係五個英語單詞的縮寫,代表了閱讀過程的五個步驟,即:縱覽(Survey)——發問(Question)——閱讀(Read)——背誦(Recite)——複習(Review)。第一步全麵瀏覽,對所學內容作框架式的大體了解,即對所學材料,從內容提要、目錄、序言到大小標題、圖表、注釋等,先粗略地看一遍。第二步略讀,著重讀物的主要內容(包括重點和難點),並提出問題。第三步帶著問題深入閱讀,可以圈點、劃線或寫提示性批語,還可以做筆記。第四步回憶複述,即合上書本,對各部分提出問題予以解答,回憶各個章節要點,鞏固學習內容。第五步複習鞏固。這種學習方法,在運用時學得比較紮實,適用於需要記憶和深刻理解的精讀和必讀材料;但它費時較多,對於隻需一般了解的略讀材料不宜采用。

這種學習方法引進我國語文教學,不但適用於學生自學讀書,而且經過移植,可以適用於閱讀教學中的精讀課文教學,加上教師的啟發引導,改造成具有師生雙邊活動特征的“五步自學指導法”,即:定向瀏覽——略讀質疑——深讀理解——回憶解答——複習小結。

3.科學掃描法。又稱速讀法或掃讀法。指在有限時間內盡快地、有目的地、有效地閱讀文字材料,並獲取所需信息的方法。主要原理是采取科學視讀法,減少眼停的次數、時間和回視,擴大視讀廣度,達到提高閱讀速度的目的。

它突破了按字詞句讀書的習慣,而是一行一行、一塊一塊地掃視;采用掠讀和尋讀相結合的方式,略去一般性文字,發現重要內容,則減慢速度,按行跑讀,遇到關鍵處,再逐字逐句細細品味。據現代結構語言學統計,通常文章的一般性內容約占全篇的75%,而要點隻占25%。又據研究,一般文章的組織結構,大體可分七個部分:一是名稱,二是作者,三是導語,四是一般內容,五是事實、數據、公式之類,六是新奇之點,七是爭議之點。速讀就像雷達跟蹤目標,敏捷地抓住文章中的六七兩點,而將其他略去。這樣單刀直入、直取精髓的讀書方法,可用較少的時間,贏得較大的閱讀量。和一般性閱讀相比,科學掃描法的一般指標是速度高一倍,理解係數達50%。

作為一種讀書方法,科學掃描法需要加強訓練。主要方式有:一是遮蓋掃描。讀完一行,就用紙片遮蓋這一行,以減少回視,增加眼停的視讀廣度。二是限量掃描。即限時讀完一定數量的文字。三是計時掃描。計算閱讀一篇材料所需的時間,再做一些檢測理解力的練習題,測定掃描效果;如此多次檢測比較,及時反饋。四是塊麵掃描。編好由橫行豎排字數相同的塊麵閱讀材料,讓學生一次讀一個塊麵,要求眼腦直映,養成快讀習慣,逐步擴大塊麵字數,以增進每次眼停的視讀廣度、閱讀速度和理解力。五是狹條掃描。目光在書麵字行的狹窄區間移動,視線不僅集中於一頁材料每行文字的中心,而且投向這狹窄長條的所有文字。六是直線掃描。視線在每行文字的中線垂直往下移讀,要求一次眼停看一行字,常用於閱讀報刊。七是順序掃描。將一篇文章的上述七個部分作為閱讀的目的任務,依次掃描搜尋。八是機器訓練。采用速示器、速讀器等機械裝置輔助訓練,以加快眼動或擴大視讀廣度,提高掃描速度。

引進的教學方法還可以列舉一些,比如問題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快樂教學法、範例教學法、圖表教學法、利用圖書館學習法、KJ作文法等等,限於篇幅,不一一述介。

三、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引進給我們以啟迪:語文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學動態係統中的一個動態的要素,它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子係統,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語文教學理論研究應當探尋語文教學方法運動變化的規律,把握它的發展趨向,遵循它的發展途徑,做語文教改的“弄潮兒”,將語文教學方法改革推向前進。

1.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向。縱觀國內外語文教學方法變革的曆史經驗和現實狀況,在今後較長一段曆史時期,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向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征:第一,主導主體有機結合。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活動的動態過程。語文教學方法是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統一。隨著一個時期處於支配地位的教學論思想的更替,教學過程理論和教學方法理論也相應變更。一時主張教師中心,以教師的灌注為主;一時提倡兒童中心,以學生的自學為主。這種變更,古今中外幾百年乃至幾千年來,已經發生過數次。“讀史使人明智”。曆史的經驗促人警醒。“經過一番否定之否定後,我們才有主導、主體辯證統一的教學觀”。語文教學必須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語文教學方法應當體現這種主導主體的有機結合。

第二,知識能力同步教學。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教學過程。語文教學方法既是知識傳授法,也是能力訓練法。傳統的教學理論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現代教學論的某些新觀點片麵強調能力的培養,有意無意地否定了知識的功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需要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而“正確的知識必須和技能,即運用知識的技巧結合起來”。語文教學方法必須有利於知識和能力兩種教學的同步進行。近年國外出現“第三程度”的理論,即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按深度分為三種程度:第一程度是掌握信息,第二程度是具有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第三程度是善於創造性活動。像發現法、問題教學法、範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便是以實現第三程度為目的的。我國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應當瞄準國際教育科學理論的新水平。一個學生隻有掌握了牢固的知識,具備了較強的能力,才有可能創造性活動。堅持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的同步進行和協調發展,實際上反映了培養學生第三程度(創造性)的基本內涵。

第三,認知個性和諧發展。認知指學生的認識能力,也就是智力;個性指學生的個性心理,即非智力心理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實際上就是人的全麵發展教育思想的體現,已經逐步成為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共識。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作為全麵發展的理想的個性是和諧的,沒有和諧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達到和諧的發展。”讚科夫則認為:“這裏所說的達到更高的發展水平,不僅指智力發展,而且指一般發展。所謂一般發展,就是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發展情感,意誌品質、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對於語文學習來說,觀察、記憶、聯想、思維、想像等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的操作係統;而動機、興趣、習慣、情感、意誌等非智力因素,則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係統。兩者的和諧發展,才能全麵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今天的中小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處於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智力開發一般是不成問題的,關鍵在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此,未來的教學方法既要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又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要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促進學生認識水平和個性心理的和諧發展。

2.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途徑。葉聖陶先生指出:“要把學生教好,必須有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從哪兒來?來源無非兩個:一是向別人學,一是自己通過實踐,摸索得來。”學習和摸索,可以求得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

第一,批判繼承,推陳出新。語文教學方法具有繼承性和創造性,這是語文教學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今天的教學方法大多是從古人或前人手中繼承過來的。不用說講授、誦讀、議論等常規教學方法承繼了自孔夫子到葉聖陶兩千餘年教學方法的衣缽,就是創新或引進的新教法,追根溯源,從中也可窺見沿襲的影子。比如,“比較教學法”是現代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並在幼兒園教學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早在30年代,夏丏尊、葉聖陶合著的《文心》中,就描述過學生在秋夜中讀魯迅的《秋夜》,那就是“情境教學法”。葉聖陶談“思路教學”已經談了幾十年。至於我國古人的“一目十行”,實際上便是一種速讀掃描。但是,這種繼承是批判的繼承,哲學上叫做“揚棄”。批判繼承的過程、揚棄的過程,便是推陳出新,便是創造,便是發展。對過去的教學方法,凡是合理的成分,比如啟發式的,結合教學實際的,有利於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陶冶情操的做法,應予肯定和吸收;凡是不合理的成分,比如注入式的,脫離教學實際的,不利於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陶冶情操的做法,則予以否定和剔除。任何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的態度都是不科學的。語文教學方法要發展,就要充分發掘我國教學方法的曆史積澱,正確地揚棄,注入時代的生機和活力,創造出更新的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來。

第二,引進借鑒,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進、移植、改造外國的、外地的、他人的教學方法,是發展語文教學方法的“源頭活水”。情境教學法,本來是外國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是19世紀下半葉始於西歐的外語教學改革運動的產物,由直接法演變為聽說法、視聽法、功能法以至情境法等現代外語教學方法。把它移植過來,加以改造,用於漢語文的母語教學,便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法。範例教學法,原是德國教育家根舍因首創,它注意從教學大綱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選擇“範例”,以便使教學內容更加典型化,讓學生從“範例”的“個別”到“類”掌握知識結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借鑒它的基本思想,賦予我國語文教學的新內容和新特點,即可創造“讀寫結合法”,又可設計“得得教學法”。今後我們更需要這樣做。“科學無國界”,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在新技術革命頻頻挑戰的未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各種思潮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域外教學方法的引進也將是源源不斷。如何結合我國語文教學的特點,結合本地本人的實際,進行科學的選擇,合理的借鑒,拿來為我所用,這是未來語文教學的一大課題。

第三,優化組合,揚長避短。多樣性和綜合性,是語文教學方法的又一基本特征。語文教學方法的這一基本特征,也為它自身的發展開拓了無限廣闊的天地。優化組合,是語文教學方法發展的重要途徑。這種優化組合,也就是語文教師的創造。如果說繼承傳統和借鑒外國是“向別人學”,那麼這種優化組合便是“自己通過實踐,摸索得來”,“二者都重要,但有主次之分,自己摸索得來比向別人學更重要;就中學和小學的語文課來說,尤其如此”。優化組合的訣竅在於揚長避短,發揮個人教學的優勢。比如同樣一篇朱自清的《春》,不同的教師可以有不同的教法。

可以“導之以情,以讀帶講”,像於漪老師那種“情感派”的教師執教,首先設計一個充滿激情的導語,將學生引入“春到江南,綠滿天下”的動人境界,然後邊讀邊講,步步深入,使學生的情感溶入融融春意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課文內容的感染熏陶。

可以“朗讀領先,帶動全篇”,展開普通話朗誦的教師,從朗讀入手,通過朗讀的指導和反複地朗讀,使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色。

可以“範文引路,指導觀察”,善於觀察指導和寫作訓練的教師,則以課文為範例,通過課文分析和觀察指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可以“一課一得,以讀促寫”,緊扣景物描寫這個重點,讓學生領會按照順序寫景和抓住景物特點的寫作方法,並付諸作文實踐。

“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貴能驗諸身”。任何具體的語文教學方法都不是“萬應靈丹”,都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而決定棄取。